繁体
首页

第二节 农民职业技术教育的理念(1 / 3)

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在我国已是几经起落,但至今却仍然有许多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没有解决好。在这诸多问题的背后,起支配作用的是农民职业技术教育的理念问题,既影响着农民职业技术教育的方向,也制约着社会对农民职业技术教育的认同和热情。研究农民职业技术教育的模式和改革,就必须研究并确立新的农民职业技术教育思想和理念。

(一)以人为本的理念

农民职业技术教育的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科学知识和技术由教育方向受教育方传播并被最终应用的过程;二是农民通过学习科学知识和技术,提高了学知识用知识和改善生活的能力,是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提高的过程。相比较而言,前者用时短、见效快、经济效益显著;后者用时长、见效慢、更多的体现为社会效益。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环境中,农民职业技术教育被片面的理解为发展经济的手段,见物不见人,短期行为严重,最终导致农民职业技术教育与农民的需要严重脱节,农民职业技术教育的作用无法充分发挥。

社会的主体是人,再先进的技术,如果不能为人所掌握,那么它就不可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如果只满足于让农民重复简单的动作模仿,它的作用将只能局限在小的范围内。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应当充分看到农民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紧密围绕农民的需要来进行教育,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才能为农民进行知识技术的掌握、创新提供宽广的平台,真正实现农民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

就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现状来说,研究农民的需要,应当是农民职业技术教育的首要课题。一直以来,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不了解农民真正的需要,不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这种状况与农民的主体地位极不相称。罗吉斯曾在《乡村社会的变迁》中写道:“对农民缺乏了解造成了很多发展规划的失败,规划者把失败的原因归于农民的不合作,他们对农民很失望……尽管从概念上我们很容易区分农民,但我们缺乏对农民整体的,科学的,可靠的理解。一个国家要发展必须研究农民……”在充分了解农民需要的基础上,农民职业技术教育才能摆脱见物不见人的怪圈。

应该看到,重视个性化教育和完整人格的教育已经成为21世纪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农业的复杂性和农民需要的多样性为实现这种教育提供了动力,现代化教育体系的形成和教学手段的发展,为以人为本的教育提供了可能。特别是远程教育的发展和网络教育的诞生,越来越为满足农民的各种需要提供了现实可能。但这种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教育要真正落实到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实践中,还需要相当长的过程,这不仅因为我们长期缺乏人文主义的教育传统,也因为缺乏相应的物质基础。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实践中的许多做法正在朝着这一目标努力。如怀化市对农民实施的不同层次的教育,就是针对农民的不同需要进行的。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揭示了人的需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变化的规律,对农民科技教育来说,这种需求的变化不仅反映在教育内容上,也反映在教育的形式上。怀化市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把农民科技教育分成四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在普教中渗透职教因素。怀化市炉亭坳中学自1983年就开始进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合的实验,在全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炉亭坳中学在政府的支持下,建立了21.3公顷教学实验基地,把技术培训内容融入初中三年的整个教育过程中。在教育内容上,他们坚持了地方性、实用性、普及性和效益性,帮助学生了解农业科技的基本原理并掌握1~2门实用技术这种做法的重要意义在于培养了学生学习、利用农业科技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回乡毕业生厌农、怕苦和没有一技之长的问题。许多毕业生回乡后发展为科技致富带头人,炉亭坳中学也被当地誉为“致富的摇篮”,他们的做法已经在怀化市的普通中学得到普及。

第二个层次是以一般农民为对象的示范模仿。模仿是社会学习的重要形式,也是农业科技传播的有效渠道。怀化市在发展高效农业示范区的同时还大力发展农民示范户,示范户所取得的经济效益让农民真切的感受到农业科技在生产中所发挥的力量,在农民中间就容易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使农业科技得到迅速的传播。

第三个层次是绿色证书教育。主要对象是45岁以下有知识的农民骨干,他们不满足于停留在简单地“怎么办”的模仿阶段,而是要求弄懂“为什么”。针对这部分农民的需要怀化市开展了系统的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在怀化市13个县的260个乡镇中,自农科教结合组织成立以来,绿色证书培训已达33196人,对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四个层次是农民精英教育。农民精英在农村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他们可能是农业生产企业的投资者和管理者,可能是农业科技的研究、组合和传播者,也可能是各类专业协会的领导者。从他们的人格特点来看,一般具有文化水平高,组织能力强,接受新事物快,具有开拓、进取和不满足现状的创新意识,具有强烈的创业激情。怀化市创办了“农民科技大户培训中心”,对他们开展更高层次的教育。教育内容不仅包括了农业科技的系统理论培训,也包括企业、经济管理、市场方面的内容,同时也包括了政治理论等方面的教育,为他们在农村中发挥更大的带动作用奠定了素质基础。在我们的调查过程中,不少基层干部和农民都提出希望高等教育能够向农民开放,为农业和农村发展培养农民自己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社会应该为农民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条件,包括教育条件,也包括教育内容,使农民的素质获得全面的提高。

(二)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

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体需要不断的社会化,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社会知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着增长和更新,要求社会成员必须不断的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这使得教育的时间界限越来越宽。中国古代的圣人孔子曾发出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感慨,意在人需学而终身。但在漫长的传统社会中,教育学习只是少数人的专利,农民大多鲜有受教育的机会。毛泽东曾发出“活到老,学到老”的号召;在国外,终身教育被明确提出是在1919年的英国;终身教育的理念逐渐形成世界性潮流则始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科技成果运用于生产后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对人力的取代作用越来越大,社会的职业变动和失业现象越来越多。为了生存和发展,劳动者需要不断的接受知识和科技的挑战,把接受教育作为生活中必须的一部分,才能找到工作和从事新的工作。在这种环境下,终身教育的思潮应运而生: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保罗·朗格朗(P。Longrand)大力提倡了终身教育,他认为,几个世纪以来的把人生分为两半,前半生用于受教育、后半生用于劳动的观点是毫无根据的。现时代的教育应当能够在任何需要的时刻,以最好的方式给个体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术。他的提案得到了各成员国的广泛赞同,法国甚至在1971年最早以立法形式对终身教育进行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