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第一节 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作用与特点(2 / 2)

2.促进毕业生提高自身素质 由于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优胜劣汰的现象。当某个毕业生个体的素质符合社会需要时,他就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择业比较容易。相反,当某一毕业生个体素质不能满足用人单位要求时,他就业就比较困难。因此,大学生们为了毕业后能找到一份较好的工作,就要不断地了解就业信息,并根据市场需求和个人的择业意向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或择业方向,自觉开发自身的人力资源,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针对性,提高自已的综合素质,以增加自己的就业竞争实力。近几年大学校园里出现的外语热、计算机热、辅修专业热等,都与用人单位挑选毕业生时要求有较强的外语和计算机能力、要求复合型人才以及有较好的思想品德素质有关。可以说,就业市场的竞争机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促进教育结构调整和教育质量提高 就业市场是沟通学校教育与社会联系的桥梁。学校只有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教育才所有针对性,避免人才的盲目培养,而就业市场正是沟通学校与社会的桥梁,是学校了解社会需求的重要窗口。学校通过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状况,可以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培养目标、专业、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克服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脱节现象,增强教育对经济发展的适应能力。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就业情况也是对学校培养质量最直接的检验,通过就业市场上反馈回的各种信息,对指导学校提高教育质量,丰富和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办学水平,也有重要的意义。

三、就业市场的特点

毕业生就业市场相对于一般意义上的人才市场,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1.针对性 毕业生就业市场是针对高校毕业生这一特殊对象的。高校毕业生作为高级专门人才,是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毕业生就业既要保证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充分反映每个毕业生的个人意志和实际情况。因此,毕业生就业市场机制必须反映和寻求国家、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三方利益的平衡结合点。毕业生就业市场针对性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和场所,供需双方直接见面,洽谈、签约,减少中间环节,克服盲目性,提高了招聘和应聘的效率。

2.时效性 大学毕业生就业具有明确的时限要求。毕业生就业每年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一系列就业环节,包括求职择业、签订审批就业协议,集中派遣和离校等。如果毕业生不能及时毕业和离校,就会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因此,各级就业主管部门对每年的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运行日程都有一个大致的安排和时间表。如果毕业生在规定的时限内不能完成就业,就要离开毕业生就业市场而转到其他人才市场。

3.群体性 毕业生就业表现为毕业生群体的一种整体行为。就业市场每年要为全国100多万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这些毕业生要求在取得毕业资格后较短时间里,迅速、同时地完成就业过程,是高速率的人才整体流动,这不同于社会其他成员的零散的人才流动。

4.竞争性 大学毕业生是成批培养就业的,由于年龄相仿,学历整齐一致,用人单位可以选择的对象很多,而且条件相近。因此,大学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上也比较激烈。相对而言,社会其他人才市场上,求职者在学历层次,年龄上差别较大,可比性较小。

5.宏观调控性 由于市场调节本身所具有的局限性,就业市场需求反映的主要是短期内的动态,不能代表长期社会需求变化趋势。如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学生就业难度往往大于应用学科。市场调节还具有盲目性、滞后性等缺陷。因此,国家必须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运用政策法规和经济手段,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实行宏观调控。例如,对农林、师范、石油等专业的毕业生实行系统就业的政策,对来自边远、贫困地区的学生实行定向就业的政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