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第四节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任务(1 / 3)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是在中学就业指导课的基础上,向更深入的层次迈进,担负着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和认识自己的双重任务。它要系统地解决思想观念问题、知识能力问题和提高素质的方法问题,是任何其他课程所不能替代的。具体说就业指导课要帮助大学生解决以下相互联系的六类问题。

一、了解社会及其职业

职业活动是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然而任何职业都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职业结构、职业岗位及其职业活动的内容要受到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个人的职业愿望不可能脱离社会需要这个前提。显然,我们不能选择那些社会不需要或根本不存在的职业。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职业结构在不断地变化,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也不平衡,要科学地选择职业和顺利地适应职业,就必须对包括职业在内的社会现状、发展趋势、就业政策和与就业有关的其他问题有比较清楚的了解。这部分内容目的是帮助大学生理解社会需求及职业的基本概念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

第一,要了解社会对农科大学生的需求情况。社会对农科人才的需求包括了对人才数量的需求和对人才结构的需求。影响社会需求的因素很多,如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及发展战略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经营形式的改革、科学技术的应用、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和质量等与就业的地区、行业、可提供的职业的数量和规格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并直接关系到就业的难易程度和职业愿望的满足程度。作为农业院校的大学生要了解农科就业的主要职业领域,密切关注社会对农科大学毕业生需求结构的变化。

第二,要了解用人单位和职业岗位对人的要求。包括对从业者知识、能力、兴趣、性格、道德品质等方面的要求,一般认为现代社会欢迎那些知识面广,具有开拓能力和实干精神并具有一技之长的人。只有懂得了用人单位喜欢什么样的人,不喜欢什么样的人,才能有针对性地培养自己的某些品质和改变那些不适合职业需要的品质。

第三,要了解职业的特点。包括职业的地域特点、职业的行业特点和职业的岗位特点,它影响着从业者对职业的适应程度。同时要了解职业的类型及其相互间的关系、职业的活动内容、工作环境、工作关系,特别要注意了解职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我们把职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分为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观念素质和职业能力素质等五个方面,这是有针对性地准备职业的基础,也是就业指导的重要内容。

第四,要了解国家在就业方面的方针、政策。由于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从事同一职业其收入水平、福利待遇、工作条件以及个人的发展机会存在很大差异,在这种情况下,人才的自发流动往往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保证各地区和各行业的平衡发展,保护劳动者和企业的合法权益,国家要制定一系列的劳动就业政策、法律法规和采取必要的行政措施以规范就业市场,促进入才的合理流动。人才的合理流动有质和量的规定性,社会的职业空位决定着流动量的大小,不超越这些空位的流动就是合理的流动。填补职业空位的政策和途径则决定着人才流动的质的合理性。除了人才流动的政策,国家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还有许多特殊的政策,大学生必须在了解国家法律、政策的基础上,才能根据自己的意愿正确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二、认识自己

职业差异和个体差异是就业指导的两个基本依据。两千多年前,我国兵家概括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名言,长期以来人们不仅把它看作是作战的规律,也把它当成处世格言,它同样是我们正确选择职业的前提。一个人如果对职业需要和职业环境一无所知,一旦面临职业选择,就会凭自己的感觉选择。同样,一个人如果不了解自己的素质和职业适应性,面对职业选择就容易受他人的影响,随波逐流。这两种情况都会造成择业的失误。科学的职业选择应建立在对职业全面地了解和对自己深刻地认识的基础上。所谓认识自己,就是认识自身与众不同的个性特点。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姓名、性别、年龄和籍贯,也知道自己的文化程度和家庭出身,但对“自己”的认识远远不只这几项。你是什么样的人?你能为他人和社会做什么?你的兴趣、爱好、气质、性格以及能力优势是什么?你最适合干什么工作?诸如此类的问题,并不是每个人都清楚。许多人并不了解自己,有些人自以为了解,而实际上并不了解,这正是为什么在许多情况下人们做出错误选择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