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空自许(1 / 1)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愤》陆游

陆游是中国产量最多的诗人之一。一方面,多变的时代为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另一方面其现存的九千三百余首诗,正是两宋之交,社会变动的真实写照。

陆游出生时正值靖康之难爆发,年幼的他不得不随全家开始南渡逃亡。从小亲身经历国破家亡的耻辱,使得他有颗强烈的爱国心。20岁时,陆游写下“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话来自勉,期待某日上阵杀敌,报效国家。而立之年开始,他正式步入仕途,先后做过大大小小的官,总体不如意。

故陆游的诗也根据他的经历可分为少年、中年、老年三个时期。其中,中老年时期的诗作成就最高,特别是中年阶段散发出的战斗气息及爱国激情、老年时代体会的田园风味和流露着的苍凉感慨,都是极具文学、史学价值的。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 (1186年),62岁的陆游已被罢官五年。这年春天,他又被朝廷起用,被任命为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这时,居家乡山阴,想起山河破碎、万千黎民、自己壮志难酬的诗人,感慨下作了这首《书愤》。“书愤”之意,就是书写胸中愤恨之情。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句,“那知”写出自己少不更事、天真和纯真;“气如山”写出北望中原时候的气愤之情可以堆积成山脉了。通过这两句,写出自己年轻时候的血气、立志报国杀敌的宏愿。这样的宏愿和现在“世事艰”作比,一幅壮志难酬之情顷刻爆发。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句中,“楼船夜雪瓜州渡”,指的是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宋军在瓜州一带击退来犯金兵的历史事件。陆游曾在孝宗隆兴二年(1164年),任镇江通判的时候登上焦山,看过瓜州渡上的战船,还有诗作。这句“楼船夜雪瓜州渡”,可能正是诗人凭借古战场的成果。大散关是古代军事要塞,被称为“川陕咽喉”。在诗人的眼中,大散关更是护卫边塞的屏障。在他的作品中,曾不止一次提及这个要塞,如《归次汉中镜上》中的“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句、《观长安城图》中的“三秦父老应惆怅,不见王师出散关”句和《江北庄取米到作饭香甚有感》中的“我曾从戎清渭侧,散关巍峨下临贼”句。

作者通过“楼船夜雪”、“铁马秋风”壮阔的场面以及“瓜州渡”、“大散关”等具体的关隘形象地概括了宋军在水、陆两路和敌人交战的场景。通过这些跌宕起伏、开阔壮丽、气势磅礴的语句,表明南宋军民是有力量来保卫自己的家园的。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句,“塞上长城空自许”是典故的改写。据说,南朝时期的名将檀道济因“功高震主”要被皇帝杀害,他得知此事,愤怒地说:“自毁汝万里长城!”而陆游在《夜读有感》中感叹道:“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这句“塞上长城”可能是对宗泽、岳飞等主战派将领遭排挤杀害的不满。而“空自许”中的“空”字,更是对自己一身抱负,无缘实现的写照。“空自许”和后面的“镜中衰鬓已先斑”连在一起,一种“冯唐易老”的悲怆和郁愤奇袭读者。

那么,陆游的悲怆和郁愤是否转化成一种消极心态呢?接着他拿出诸葛孔明的典故,直言“出师一表真名世”,千年后都难有人和他比肩。对诸葛亮的褒扬,其实正是作者对自己的勉励。杜甫在《咏怀古迹其五》中写道:“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赞扬诸葛亮在逆境中仍然主持匡扶汉室大计,作者借用这样的诗句,难道不是一直自勉?

清朝文史学家李慈铭在评价这首诗的时候说道:“全首浑成,风格高健,置之老杜集中,直无愧色。”这首诗确实“风格高健”,虽然句句是愤,但却仍然以一种自勉的心态来激励自己,其风格之高,当朝难得。

可是,我们想知道,他究竟“书”的是什么样的“愤”?或许他在对“世事艰”而愤恨,为何报国如此之难?或许他在对自己早年的“空自许”而愤恨,为何自己没有干出些功业?或许他在对“衰鬓斑”而愤恨,时光为何这么无情,一转眼的工夫自己就变成蹉跎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