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潘石屹·打工是故事,创业是事故(2 / 3)

后来司机不耐烦了,口中碎碎念叨着,一边埋怨和嫌弃潘石屹讲不清楚,一边示意着把他赶下了车。无奈,潘石屹只得坐公交车去接客户,心中的沮丧不言而喻。

同样的困难接踵而来。除此之外,水土不服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过了冬天之后,南方真正让人感到可怕的天气渐渐显露出来。在寒冬时节,深圳依旧温暖湿润的气候比起潘石屹冰天雪地的故乡还是很有吸引力的。但清明一过,这样温润的脸孔就开始转变了。

一场场春雨以后,气温开始明显回升,南方典型的“回南天”开始横行。潮湿、发霉以及随之而来的恶臭让来自于内陆的人感到浑身上下的不适。再往后,酷暑伴着蝉鸣开始叫嚣,太阳一出来,只要在街上晃荡两圈,整个人就像被融化了一样。

此时,潘石屹不是以前坐在办公室里写写报告、喝茶看报纸的状态,而是每天都在疲于奔命,天天汗流浃背、整日饥渴难耐的煎熬和焦着。

依旧有人劝他回头,但一个曾经在中东做过工程的朋友对他讲的,关于计划经济没有前途出路的论断,成了潘石屹此时最坚定的、也是唯一的支持。

在深圳的南下大军中,此时的潘石屹只是众多为了梦想在这座城市中献出光和热的年轻人中的一员。与众不同的是,即使再忙碌他也从不会忘记积蓄力量,并期待着有一天能遇上一个绝佳的机会实现自己的抱负。果真,机会来了。

◎ 越折腾越成功

潘石屹有着独到的人生观。他曾经这样说道:“人生有许多各种各样大小不一的转折点,不要错过每一次的历史性转折点。因为,你的一生将因此有所改变。”

转折点,这个听上去概念性十足的词语,要想真正让它从纸上跳入现实生活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把握住人生最关键的转折是需要智慧的。

艰苦的环境成了宝贵的试金石,在深圳的日子里,潘石屹从陌生的环境中发现了自己许多此前并没有觉察的优势。比如坚韧的毅力、超强的耐力和对未来敏锐的前瞻性。

在日常的业务开展中,潘石屹所表现出的能力让领导刮目相看。在一次电话机的销售中,潘石屹与其他业务员一同上门营销客户。与此前一样,一开始,客户是拒绝接纳他们的。本以为客户是对电话机的质量存疑,可问清楚后才知道,原来客户是觉得他们连沟通都成问题,认为他们在捣乱。

其他的业务员开始有些灰心,认为这种嫌弃极伤自尊,但是潘石屹不这样认为。

他自信而真诚地对客户说,自己所销售的是电话机,而非只在口头上卖弄,这就让客户对他手中的产品产生了兴致。最终,在潘石屹的努力下,客户被说动,而潘石屹也由此打开了自己创造业绩的局面。

很快,潘石屹走出了最初三餐无着的尴尬境地。日子开始有了些许起色,就在许多人认为潘石屹的梦想照此下去开始有着落的时候,潘石屹又开始不安分地“折腾”了起来。

1988年,海南乘着政策的春风,从广东辖区内的一个地级市变成一个新兴大省。许多人闻讯赶往海南,希望在那里闯出一番天地。此时,潘石屹所在的公司正在为筹备海南分公司而忙碌不已。

相比起海南,深圳在改革的路上走在了前列,许多在深圳做事的人都更偏向于留在这个相对成熟的地方,对于海南这样一张白纸所意味的从头开始多少有些倦意。

不过,潘石屹不这么看。“不安分”的人开始把自己的未来和这个新兴的地方联系起来。也许冥冥中注定那是他的一方福地,也许一种强烈的牵动指引着他,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潘石屹向公司主动请缨,随着老板再往南走,踏上了“天涯海角”之地。

又一次清零过往,从头开始,唯一不同的,是多了一些难得的经验。

整个海南岛满满都是创业的人,“十万大军”的说法并非虚无。所有的人都在这个承载着期待的地方奔跑着,这样的场景给渴望大干一场的潘石屹注入了一针兴奋剂。

这是一个奇妙的城市,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也有着冰冷的现实。白天,人头攒动、呼声喧闹,一切都还好;入夜,这座城市就如同海滩上的沙石一样,随着阳光的消逝而迅速退热,沉寂伴随着漆黑,冷得让人发慌。

不过,潘石屹依然热情高涨地期待明天太阳的升起。很快,他在一家砖厂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子。

在百业待兴的大背景下,所有关于建设的行业都能有限获得生机。作为基础建筑供给的砖厂也跟着忙活起来。此时,潘石屹被任命为砖厂的厂长,开始负责起将近400人的生计。

就在潘石屹在这个角色上渐入佳境、开始展望未来宏图的时候,海南岛的创业热潮随着一场始料未及的台风陷入僵局,灾害过后危机依然存在,并且开始席卷全岛,原本如火如荼的经济形势急转直下。

烧好的砖一块也卖不出去,全都静静地躺在厂子里,任由雨打风吹。400个人的生计成了问题,潘石屹所面临的温饱已经不单单是自己的问题了。工人们跟着挨了一段之后,开始变得激动起来。

一天,潘石屹像往常一样在那个由废弃的水塔改造而来的房间里休息,突然,一块砖头从窗外直接砸了进来,连同碎裂的玻璃一同掉落在了离他不远的地方。潘石屹着实吓了一跳,回过神以后,潘石屹走出水塔,看见了下面百来名仰头望着他的工人。

无须多言,他们的来意潘石屹心中有数。尽管潘石屹耐心细致、充满诚意的谈话让他们暂时平静了下来,但是,持续不被看好的前景还是让很多人选择了离开,回到内陆。原本400人的厂子在短短的几个月的时间里剩下不到100人,虽然潘石屹自己掏腰包为这些民工买粮买米,但依然无法摆脱饥肠辘辘、朝不保夕的困窘。

负面、消极、失去信心的信号开始在厂里扩展开,砖厂面临着随时破产的危机,而此时的潘石屹即使绞尽脑汁也想不出任何解围的办法。

临近年底时,半年以来浩浩荡荡的创业大军褪去了热潮,许多人见形势不妙,便做出了回归家乡的选择。身处在海南的潘石屹此时的内心则如同故乡的桦树一样,随着天气渐渐转凉,在萧瑟的风中掉落枯黄的树叶。

这一年,是他有史以来最为低潮的时段。潘石屹的梦想第一次出现了凋零的景象。

不过,凭借着甘肃汉子的那一股韧劲,潘石屹还是说服了自己继续留在海南,更令人称赞的是,在屡次失败的折腾中,潘石屹练就了一份越挫越勇的气度。

从海南中部回到海口的潘石屹开始寻求新的发展方向。就是这样一个连理发两块钱都要和师傅讨价还价、砍掉一块钱的穷小子,竟然萌生了办一个电脑学习班的想法。

电脑对于当时中国人来讲是件完全新鲜而陌生的物件,从来没有接触过电脑的潘石屹却看到了这项新兴事物的前景。没老师,潘石屹就自己亲自上阵;没教材,潘石屹就自己编排找人印刷。总之,什么赚钱做什么、怎么完善怎么做。

很多时候,当我们把精力和期待寄托在一件事情上时,结果往往不会因为我们格外地专注而顺理成章地符合我们的心意;有些时候,原本处在计划之外的因素却会于不经意间出现惊喜,让人备感意外。潘石屹和易小迪从普通相识变为挚友的过程便是如此。

易小迪的出现并不隆重。他和潘石屹的相识最初源于他作为体制改革研究所的一员到潘石屹的公司检查工作。这是他们第一次见面,彼此并没有太多的交集。

后来,体制改革研究所解散了,易小迪便自己经营了一个小型的印刷厂。

那一年,一个穿着背心,搭配着牛仔裤、穿着一双大拖鞋的年轻人来找潘石屹。虽然皮肤被晒得黝黑、戴着眼镜稍显文弱,但眼光里却不乏神采。这个人就是易小迪。为了业务,他找到了潘石屹,希望能够承接一些印刷信封信纸的活。就这样,潘石屹成了这家小型印刷厂第一个固定的客源。

同是闯荡江湖谋生创业的两个人,在一来二去的业务往来中逐渐熟络起来。或许是由于两人同为创客,因此十分投缘,又或许是彼此被对方身上的独有的气质和光辉的思想所折服,从那以后,两人之间建立起了一份英雄相惜的情谊。

多年以后,当潘石屹回想起最初见到易小迪的时候,第一个闯入脑海的,就是他儒雅中透露出来的深邃与平和。

易小迪性格极为随和。他当时开的印刷厂常常是朋友们聚集的地方,大家最喜欢的聚会方式就是在印刷厂门口支一口锅,然后边吃边聊。

那时候一切都很节俭。不用大鱼大肉地招呼,煮一锅饭、就点辣椒也能吃得十分满足,时不时下点面条、吃个河粉就算是改善生活了。

生活简单,但梦想并不简单。

潘石屹与易小迪的相识,不仅结识了一位难得的兄弟,更赢得了精神和物质的双重收获,借着这个难得的机缘,在那个充满梦想的年代里,潘石屹结识了日后名振商界的“万通六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