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心如明镜: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1 / 1)

(一)

明镜,一件家家户户都有的平常之物,一件每日立于床头,供我们梳妆打扮之物,一件让我们看到自己的模样,并加以修整之物。它每日静静地守在我们的房间里,等待我们观望它,而当我们站在它面前时,却只看到一个好似自己,又不完全是自己的人。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此时的镜,已不再是一个整日立在床头的简单之物了,它成为了一种借鉴,供人们观察自己,视察过去,审视内心。

真实存在的镜,能够反射出我们浮于外表的不足,我们可以对着它修饰自己的容貌,平整自己的衣着,变换自己的发型,却不能对着它填补我们内心缺少之物,修整我们内心长出的根根刺藤。

若有一面明镜,可照进我们的心里,映射出我们的灵魂,我们便可以时刻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的、想做的、想拥有的究竟是什么。

那镜应是纯粹、澄澈、清明的,不然,要如何映出我们的内心?那镜应是不贪、不嗔、不疑的,不然,要如何抵御这凡尘世界中的种种纷扰?那镜应是稳固、坚实、安定的,不然,要如何在不断侵袭的风雨中站稳?

想要守护自己的自性,将内心的一切看得分明,心如明镜,便是最好的选择了。

(二)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还未曾知晓香积寺的位置便入了山,深入了数里后,到达了云雾缭绕的山峰下。山中只见古木参天,不见人行路径,只听得深山里不知何处传来古寺的钟鸣。

山中奔跑的泉水撞击到危石,发出如同幽咽的声响。日光淡淡地照进松林里,透着无尽的冷清。直到天色渐黑之时,终于到达了香积寺,那空阔幽静的水潭,恰好可以让人心得到宁静。

这首王维的《过香积寺》写出了诗人沉湎于佛学的恬静心境。那古寺周围宁静和幽邃的环境与他的心境刚好呼应,浑然天成。

与尘世隔绝,进入如此清净之地,又有几人能够放不下那些俗事?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放下了心中的杂念,放下了与尘世的绊牵,放下了那些随时都可能消逝的外物,一心向佛,独自静修,心中那些不安的因素也就自然而然地退去了。

心中没有杂念,何愁无法清修?当心中的欲望放下了,心就变得纯净了,宁静了。心一旦纯净了,宁静了,人便安然了。

(三)

物我两相忘,杂念自然无。

若想做到“心明如镜”,只需放下已经过的念头,将精神集中于当下。如若不然,将已过的时间强行停留于脑海,再将已过时效的念头强行滞留于脑海中,又怎能有精力看清当下的自己?又怎能有心情来领悟此刻的人生?

放不下前世,今生就必然活得辛苦,放不下过去,将来就必然过得艰辛。

有的人固执地坚守着过去的不幸,让自己披着一副寂寞的皮囊和阴郁的头纱,就那么一天天颓废下去,消沉下去。他们盖住了心镜与这个世界的接口,断了心镜与这个世界的联系。任凭身边的花开了又谢,任凭花瓣飞舞过身,却没有丝毫感觉。

有的人固执地将自己塞入一个小巧的盒子,盒子里有无数过去的美梦,整日拥挤着,吵闹着,纠缠着。双眼已经习惯了盒中的黑暗,一旦打开盒盖,美梦消散,眼前没了遮挡,便会在阳光下泪流满面。

过去的只是回忆,它们皆属于过去,只有放下,它们才会还我们一个轻松的,真正的自己。放下,并不代表忘记,我们可以记得发生过的事,经过的人,走过的路,但是不要让岁月的青苔遮掩自己的心灵,只守着属于过去的那一寸光阴。

放下了,看开了,便不会再被世事诱惑,不会再被寂寞摆布,不会再被杂念纠缠。如此,便可心如明镜,不惹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