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唐诗三百首(1 / 1)

内容概要

《唐诗三百首》是一部流传很广的唐诗选集。诗歌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瑰宝,而建于618年到907年灭亡的唐朝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这289年之间,唐诗的发展可谓云蒸霞蔚、名家辈出,诗歌数量多达5万余首。

因此《唐诗三百首》的选诗范围就相当广泛了,本书收录了77位诗人的作品,共311首,其中五言古诗有33首,乐府有46首,七言古诗28首,七言律诗50首,五言绝句29首,七言绝句51首,每首诗都配有注释和评点。 五言古诗简称五古,算是唐代诗坛比较流行的体裁了。唐人的五古笔力豪纵,气象万千,一般都直接进行叙事、抒情、议论、写景,功能方面可以说是得到了空前的发挥,代表作家有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韦应物等。 七言古诗简称七古,最早起源于战国时期,也有可能更早。现在公认最早的、最完整的七古是曹丕的《燕歌行》。

阅读指南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人们洋溢在诗的海洋,而唐朝是中国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那时候,诗歌是当时文学的最高代表,是中国传统文学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展示中华文明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唐诗与宋词、元曲并称,题材的选择宽泛,众体兼备,格调高雅,成为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奇迹。唐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历朝历代的文人都将唐诗视为圭臬,将唐人奉为典范。公元7世纪的时候,孙季良便开始编纂唐诗选本,从唐代到辛亥革命的这1200余年之间,平均每二年便有一本唐诗选本问世。《唐诗三百首》在众多的选本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海内外都很风行,而且对于读者没有任何要求,算得上老少皆宜,雅俗共赏,因此而成为最经典最畅销的选本之一。《唐诗三百首》正是运用了成功务实的编法、简易适中的篇幅、通俗大众的观点、入选的精美诗歌将读者的心打动,尤其对于儿童,是最成功的文学启蒙教材,还是了解中国文化的模范读本,对中国诗歌选编学、中国人的心理构成都有着莫大的影响。有句老话说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唐诗三百首》的影响有多大。

作者介绍

孙洙(1711年—1778年),字临西,号蘅塘退士,江苏无锡人,祖籍安徽休宁。孙洙小时候家境贫寒,但他聪明好学,冬天读书的时候,常常手里握着一根木头,寓意木材能生火可敌寒。乾隆九年(1745年)时,他考中顺天举人,进如景山官学教习,并出任上元县教谕。乾隆十六年(1751年)时考中进士,任过卢龙、大城的知县。后来受人谗陷罢官,平反以后任山东邹平知县。乾隆二十五年(1761年)、二十七年(1763年)时两次主持乡试,推掖名士。孙洙此人一生清廉如水,爱民如子,加上自己勤勉好学,书法胜似欧阳询,诗歌可比杜工部,著有《蘅塘漫稿》。乾隆二十八年(1764年)春,孙洙与他的继室夫人徐兰英商量之后,开始编选《唐诗三百首》。他之所以编选本书是认为《千家诗》的选诗标准不严,体裁也不完备,体例更是不规范,于是希望可以有新的选本取而代之,成为家喻户晓,流传不废的家塾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