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古诗源(1 / 1)

内容概要

《古诗源》是唐代以前的古诗集最常用的选本,其作者是清代沈德潜,全书共有14卷。本书就是依据明代冯惟讷的《古诗纪》等旧籍整理编纂,共收录先秦至隋代的诗歌约700首。作者的编纂宗旨就是为了探寻诗歌的源头,因此取名《古诗源》。他提出“诗至有唐为极盛,然诗之盛非诗之源也”,而“古诗又唐人之发源也”。于是,他便“溯陈、隋而上,极乎黄轩,凡三百篇、楚骚而外,自郊庙乐章讫童谣里谚,无不备采”,“于古逸存其概,于汉京得其详,于魏晋猎其华,而亦不废夫宋、齐后之作者。既以编诗,亦以论世。使览者穷本知变,以渐窥风雅之遗意”。

阅读指南

作者的本意虽然重在复古,而且还通过选诗、注诗和评诗等形式对“诗教”进行阐扬,并以此倡导“风雅”,表现出陈旧保守的诗学观念,但单从他选诗的标准来看,其艺术见解还算是比较高明的,他非常客观地将诗歌发展的真实面貌展现给世人。

首先,为了“渐窥风雅之遗意”,为了方便学诗者可以很好地了解诗歌的源头,作者选录了不少古代歌谣和汉魏六朝乐府。对于文人的创作,作者还是比较重视一些和社会生活有关的作品,尤其是在知人论世方面。对作品的评论方面,他极力寻找诗歌的内容、风格与时代、与作家人品胸襟直接的联系。比如对阮籍《咏怀》一诗的评论为:“阮公咏怀,反复零乱,兴寄无端,和愉哀怨,杂集于中,令读者莫求归趣。此其为阮公之诗也。必求之时事以实之,则凿矣。”又比如对陶渊明本人的看法为:“渊明以名臣之后,际易代之时,欲言难言,时时寄托,不独《咏荆轲》一章也。六朝第一流人物、其诗有不独步千古者耶!”他的评论算得上透彻精辟,恰如其分了。

其次,鉴于作者本人比较雅正,因此比较重视诗歌的风骨。他提倡自然恬淡,反对精雕细琢。他对曹操诗歌的评述为“沈雄俊爽,时露霸气”,对左思诗歌的评述则是“拔出于众流之中,丰骨俊上”,评庾信诗为“悲感之音,常见风骨”。其中最为推崇的是陶渊明的“无意为诗,斯臻至诣”。他是这样解说的:“陶诗合于自然,不可及处,在真在厚;谢(灵运)诗追琢而返于自然,不可及处,在新在俊。”对颜延之诗却大加批评,认为“雕镂太甚”,最不满意的是以陆机为代表的绮靡萎弱的诗风,其评述为:“士衡诗亦推为大家。然意欲逞博,而胸少慧珠,笔又不足以举之。遂开出徘偶一家。西京以来,空灵矫健之气,不复存矣。降自梁、陈,专工对仗,边幅复狭,令阅者白日欲卧,未必非士衡为之滥觞也。”他的评论足以满足治文学史者参考。

作者介绍

沈德潜(1673年—1769年),前清诗人、诗论家,字确士,号归愚,长洲人,即今天的江苏苏州市。

沈德潜在23岁的时候便继承父业,一心授学长达40余年。乾隆四年(即1739年)时中进士,后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在朝期间,他的诗颇受乾隆皇帝赏识,时常出入禁苑,陪伴乾隆皇帝唱和论诗。因此,他的诗论和作品曾风靡一时,影响巨大。除本部作品之外,还编有《唐诗别裁集》《明诗别裁集》《清诗别裁集》等。

沈德潜一生潜心诗学,造诣很高,是康乾时期以来拟古主义诗派的代表。他编选的《五朝诗别裁》《古诗源》等流传也非常广泛,影响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