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杂家·淮南子(1 / 1)

内容概要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原书内篇21卷,中篇8卷,外篇33卷,但后来大部分亡佚,至今存世的仅有内篇。

本书是由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编写的一部哲学著作,为道家作品。该书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糅合了阴阳、墨、法和一部分儒家思想,但主要的宗旨属于道家。

阅读指南

《淮南子》一书成书于汉景帝与汉武帝之交时,自汉初文景以来,黄老之学就被奉为官学,因此本书虽然是由道学、儒学及阴阳学各家思想精华汇集而成,但主要是以道家之学为宗旨的。

《淮南子》在宇宙观本体论方面继承了道家思想,认为在天地未成形以前,宇宙是浑然一体、虚无定型的:“所谓无形者,一之谓也;所谓一者,无匹合于天下者也。卓然独立,块然独处,上通九天,下贯九野,圆不中规,方不中矩,大浑而如一。”

对于先秦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理论,本书也持肯定态度,并且对此做出了更加积极的阐释。即“无为”并不是“无为者,寂然无声,漠然不动,引之不来,推之不往”式的完全无所作为,而是根据时势的变化做出相应的改变,主动进行顺应的做法。

本书在儒、法两家学说中吸取的思想营养与《吕氏春秋》有些类似,主要是儒家的仁义之道:“国之所以存者,仁义是也。”以及法家的变法之说:“圣人制礼乐而不制于礼乐。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经,而令行为上,苟利民主,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这些观点不完全是照搬挪用,而是在原有理论的基础上有所延伸有所升华,例如引用法家变法思想时,提出的变更法度应当基于民心所向的前提,这就是相比先秦法家思想的进步之处。

此外,本书中涉及的一些医学内容,也很值得后世借鉴。对疾病的形成,《淮南子》中提出两个推论。一个是四季气候的变化对人体产生影响而引起疾病:“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因此书中告诫人们积极适应自然节气的变化,可以适当预防疾病。

另一个则是环境心境的影响,是导致疾病形成的一大原因:“山气多男,泽气多女,风气多聋,林气多癃癃(lóng)……暑气多夭,寒气多寿。”“薄云发,惊怖为狂,忧悲多恚(huì),病乃成积。”这一理论一直影响着后世的临床学,尤其是关于情志致病的重要认识,不仅在后来得到充分证实,而且在目前也备受医学界的肯定和重视。

除了疾病成因之外,本书医学内容中对于养生和制药的观点也很独到,这些都为丰富医学理论做出了极大贡献。

作者介绍

关于《淮南子》的作者,有两种说法,一种比较含混,一种比较明确。

比较含混的说法是,本书是由淮南王及其门下宾客所作,但是查阅史料便知,淮南王的宾客有数千人之多,显然,这本书的作者不可能包括他的全部宾客。

另一种说法则明确很多,几个确切的名字在高诱的《淮南鸿烈解序》中被指出,分别是苏飞、李尚、左吴、田由、雷被、毛被、伍被和晋昌。据书中记载,淮南王刘安与此8位门人,以及诸儒大山、小山之徒在一同讲经论道之时著得《南淮子》一书。这8个人是刘安数千门客中才华最出众者,后来被统称为“八公”,因此,确切地说本书作者就是淮南王刘安与八公了。

刘安(前179年—前122年),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也是西汉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其父淮南厉王刘长因谋逆造反被削爵流放,自尽于流放途中,刘安便在16岁的时候,以刘长长子的身份袭封为淮南王。

刘安自幼便聪明慧智,他很早就对读书鼓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于弓马骑射则表现得兴趣索然。由于刘安向来潜心于读书论道,并且广招门客,经常同他们探讨治国安邦之道,使得他逐渐成为学识最高的皇亲贵族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当时的淮南国都迅速发展成为一个文人贤士争相汇聚的文化中心,《淮南子》一书便是他们长期进行学术探讨的成果。无论以史料价值衡量,还是从文学角度考量,该书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此外,刘安还是豆腐和豆浆的创始人。据史料记载,刘安在其母患病期间,每天用泡好的黄豆制成豆浆呈到母亲面前。由于豆浆味道鲜美,深得母亲欢心,病也很快痊愈了。后来,此法传到民间引起百姓竞相效仿,豆浆便随之流行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