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制度史·文献通考(1 / 1)

内容概要

《文献通考》,简称《通考》,古代汉族典章制度史专著。是继《通典》和《通志》之后,规模最大的一部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著作,内容记录了从上古到宋朝宁宗时期的典章制度,该书和《通典》《通志》合称“三通”。

阅读指南

从《文献通考》的体例和内容而言,它实际上是《通典》的扩大与续作,这也是本书的第一大特点。

本书取材主要有两个方面,中唐前主要是以《通典》为基础,并进行适当补充。中唐以后则是作者广收博采的结果,尤其是宋代部分。当时,《宋史》还没有成书,但作者所见到的宋代史料却是最为丰富的,所以其所收之材料多有为《宋史》所没有的。

可以说,取材广博,网罗宏大是《文献通考》的第二个特点。

不难看出,《通典》首先记述《食货》内容,说明作者较为重视国家经济;《通志》将《食货》移到《选举》和《刑法》之后,说明作者(郑樵)对政治比较依赖;而《文献通考》不仅将《食货》移回首位,而且将其扩展为八大门类,内容占比也非常大。其余如《礼典》《社郊考》和《兵考》等部分,基本只是沿承了已有的史学研究成果,同时做出一些人云亦云的评述,可见作者对经济的看重。

应该说,《通志》充其量只是对旧有史书进行了粗略整合,而《通考》则将其进行了系统编排,并且表达了诸多的新思想和新看法。比如对于商鞅变法,作者首先对其进行了详细地阐明,并且对其推动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予以肯定。但是对于商鞅本人,作者却持否定态度,理由是他的改革制度在经济方面存在致命缺陷。再比如唐末的农民军领袖张全义,欧阳修将其斥为盗匪,且言语简略。但是《通考》一书从经济角度出发,却肯定了张全义的积极作用,即他在洛阳地区推行的一系列有利于恢复生产的政令。

作者介绍

马端临(1254年—1330年),字贵与,号竹洲。饶州乐平(今江西乐平)人。他发展了杜佑所创立的新史书体裁,即以事类为中心叙述历史发展的典志体,又推进了郑樵所倡导的会通之义。

关于马瑞临的卒年历史上没有记载。后人根据《扶风马氏宗谱》所载其子马尚志的行状里“父已耄”推定其卒年为元顺帝至元六年(1340年)。根据余谦《文献通考序》透露的信息马端临应该在至元元年(1335年)以前已经死了。其实“耄”在古意里特指具体年龄时,可以有三解:70岁、80岁、90岁。70更合适一些,他应该卒在元文宗至顺元年,享年7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