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断代史·隋书(1 / 1)

内容概要

现行的《隋书》共85卷,分成两部分:其一是纪传部分,由唐朝诤臣魏徵主编,成书于唐太宗贞观十年(636年);其二是史志部分,始修于贞观十五年(641年),成于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是由长孙无忌监修的。《隋书》是现存最早的隋史专著,也是二十四史中修史水平较高的史籍之一。

阅读指南

首先需要说明,如果单纯从编纂质量来讲,《隋书》是相对较高的。当然,这并不是因为隋朝在各个朝代中有多么优秀,而恰恰是推翻它的唐朝统治者足够杰出,他们集齐了一大批学识渊博之士,如孔颖达、许敬宗、于志宁、颜师古和李淳风等。这些人在当时都是各自领域内的佼佼者,因而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和权威性。唐朝的主要开创者李世民以学术水平作为衡量标准,不拘一格地起用和聘用各门各类的编纂者,自然让《隋书》的文学和史学质量得到了足够保障。

同时,李世民的开明,也是《隋书》质量较高的原因之一。众所周知,编订史书的朝代,基本都是前朝的推翻者,因而对前朝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抹黑”,以此来美化自己建立的朝代,增强自己的“合法性”。但李世民却是一位开明的君主,他对于历史有足够清醒和客观的认识,对隋朝的态度也比较中和,这就为修史者的工作搭建了难得的“绿色通道”。

《隋书》质量较高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其编纂时间距离隋朝灭亡较近,编纂者不仅可以直接访问很多隋朝遗老,甚至本身就曾是隋朝的官员(唐朝基本全盘接收了隋朝的行政编制)。面对如此现成的和一手的资料,史官的工作会大量减少并格外简明,即便有人想要做一些“见不得光”的篡改,也会被当时的政治、社会和文化氛围所不容。

应该说,《隋书》的大部分内容都是直接引自隋朝时期的著作,如隋人王劭所撰的《隋书》八十卷,再如《开皇起居注》也有数十卷。当然,隋朝的历史只有短短20余年,君主不过前后两位(即杨坚和杨广),他们所做的事情都明摆着,这同样是唐朝史官无法做“手脚”的原因。此外,唐朝和隋朝在文化上一脉相承,两个朝代的统治者存在各种亲缘关系,唐朝的皇位又是由隋朝“禅让”而来,这些都为《隋书》质量较高奠定了基础。

事实上,《隋书》在编纂之初,李世民就为其定下了“以史为鉴”的指导思想。这是因为李世民极为重视隋朝灭亡的教训,希望能够总结出一套切实的经验,并借此来避免唐朝重蹈覆辙。为此,李世民特意指派魏徵做《隋书》主编,并且给了他极大的权限和自由。

魏徵是历史上有名的诤臣,他为人刚正不阿,做事泾渭分明,无论对人对己,基本不留回旋余地,这一点也很好地体现在了《隋书》的行文风格上。比如在写到隋炀帝弑父杀兄时,史官秉笔直书,在写到“玄武门之变”时,虽然在笔锋上有所收敛,但基本阐明了李世民杀死兄弟的史实。

《隋书》还有个可贵的地方,就是比起其他同类史书,对传统历史文化中比较隐晦的事情,也较少有回避的地方。比如唐朝的很多大臣,都是从隋朝接收而来,他们基本组成了唐朝的政治体系。但是按照儒家“忠臣不事二主”的观念,这些大臣(包括史官)在品格上都存在变节的嫌疑,因而对于《隋书》的修订而言,最好隐去不谈,但史官在编纂过程中显然是秉笔直书的。

当然,李世明能够做到光明磊落,却难免自己的臣子以权谋私,这也导致《隋书》中出现了一些不足之处。比如书中为房彦谦立了传记,而此人不仅官职卑微,而且德行也不出众,翻遍史书也没有值得称道的事迹,显然有些于情不符。事实上,房彦谦之所以能够在《隋书》中立传,只是因为他生了一个了不起的儿子——房玄龄,也就是唐太宗时期最重要的宰相,同时也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贤相。不过,相较于其他大部分史书,《隋书》在这方面的欠缺显然微不足道。

作者介绍

魏徵(580年—643年),字玄成,钜鹿郡(一说在今河北省巨鹿县,一说在今河北省馆陶县)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贞观三年(629年),重修五朝史,由魏徵“总知其务”,并主编《隋书》。参与隋书编修的还有颜师古、孔颖达、许敬宗等人。贞观十年(636年),记载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至隋恭帝义宁二年(618年)共38年历史。《隋书》的帝纪、列传和其他四朝史同时完成,合称“五代史”。

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徵病死。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号“文贞”。魏徵的离去,让李世民伤心不已,他因此废朝五天。魏徵死后,李世民经常对身边的侍臣说:“用铜镜可以端正自己的衣冠,以古史作为镜子可以知晓兴衰更替,以人作为镜子可以看清得失。我经常用这样的方式防止自己犯错,但现在魏徵去世,我少了一面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