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诗经(1 / 2)

内容概要

《诗经》原来被称作《诗》或者《诗三百》,西汉时期被奉为儒家经典,并开始使用《诗经》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诗经》主要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即是《国风》,属黄河流域的民间歌谣,包括《卫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陈风》《桧风》《曹风》等,共十五国风。《风》也是三百篇中最富有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的篇章。

《雅》分为《大雅》和《小雅》,是周人所谓的正声雅乐。《大雅》多是由贵族成员创作的,《小雅》多是个人创作。

《颂》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是朝廷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

就此三部分而言,《国风》的内容更为丰富,而且表述的感情也更为真实可感,是《诗经》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部分。

阅读指南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内容丰富、繁杂,所表现出的主题也呈多样化趋势。

其中,《风》这一部分主要阐述的是恋爱、婚姻等内容,比如恋爱中男女之间微妙的情感变化,或者婚姻中的点滴日常,也有恋人离别时的忧愁苦闷等。

《雅》这一部分虽然多为士大夫阶层所做,但也包含着一些类似于风谣的主题。比如一些批评政治的诗歌,像《瞻》《十月之交》等等。此外,战争和徭役也是《雅》所表现的一个主题,比如,《小雅》中的《采薇》《杜》等篇。在《大雅》中,很多诗歌比较全面地描述周氏族的兴衰,如《生民》《公刘》《绵》《大明》等,算得上是周氏族的史诗。

《颂》这一部分主要是歌颂祖先的丰功伟业,体现对君主的奉承等内容。此外,主要是祈求丰收的乐歌,如《周颂》中的《丰年》《噫嘻》等。

《诗经》不只内容吸引读者,其创作手法也可圈可点。《诗经》的创作手法可分为赋、比、兴三类。赋,就是直接描述相关的人和事,以及随之产生的情感;比,是指假借事物喻示男女情事;兴,就是托物兴起,抒写情志。

宋人李仲蒙解说:叙物以言情,谓之赋,情尽物也;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也;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也。举例来说,在《关雎》中,有一句至今流传甚广的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就是用了“比”的表现手法,假借河洲上雎鸠的关关啼鸣比喻人求偶的心理和行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句,用的是“赋”的手法,直接点明了淑女、君子是为佳偶的主题;而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即是采用了“兴”的表现手法。

在句式上,《诗经》多为四言,如《关雎》,但这并不是绝对的,也存在其他句式,二言至九言的各种句式都有,如“缁衣之宜兮,敝予又改为兮”,即是五言和六言夹杂而作,这样读起来朗朗上口,显得韵味十足。

作者介绍

《诗经》没有唯一的作者,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由多人创作的。关于《诗经》的来源说法不一,有的说是孔子从流传下来的古诗中摘选、整理出来的;有的说是天子为了考察民风而让采诗官从民间收集而来的;还有的说是天子为考察民风,下令让诸侯、公卿献诗而来的。大多数人更认同第二种说法。

按照第二种说法,传说采诗官是一位叫尹吉甫的内史。他是当时的军事家、诗人、哲学家,被尊称为中华诗祖。关于尹吉甫,历史上还流传有这样的记载:他前后辅助过三代帝王,后周幽王听信谗言,杀了他。不久知道错杀,便给他做了一个金头进行厚葬。为了防止盗墓,修建了真真假假十二座墓葬于湖北省房县东部。

尚书

内容概要

《尚书》是中国最古老的皇室文集,是中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

《尚书》又被称为《书》和《书经》,分为《虞夏书》《商书》和《周书》。战国时期被统称为《书》,到了汉朝之后改为了《尚书》,也就是“上古之书”的意思。

据文献记载,《尚书》原有100篇,比今天我们见到的《尚书》要多出一些篇章,但有些篇章后来散失了。现在的《尚书》只有58篇。其中的33篇与汉代传本文字大抵相同,另外25篇经宋代以来的考异争论总体认为是东晋人的伪作。

《尚书》使用了“典”、“训诰”、“誓”、“命”这四种记录形式。具体来说,“典”主要记录各朝的规章制度;“训诰”用于记录君臣和权臣之间的言论和祭祀之词;“誓”记录的是君主和诸王的誓师之词;“命”记录的是君王任命官员、赏赐诸王的敕令。

总的来说,《尚书》全文记录的是虞、夏、商、周四朝统治者的政治活动、军事活动、哲学思想及相关的司法、刑罚等内容,是历代统治阶级所看重的政治学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