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朝朝暮暮楚江边(1 / 1)

雨霁巫山上,云轻映碧天。远风吹散又相连,十二晚峰前。

暗湿啼猿树,高笼过客船。朝朝暮暮楚江边,几度降神仙。

《巫山一段云·雨霁巫山上》毛文锡

从字面看来,这首词所写的是巫山的情景。南宋叶梦得评此词为“细心微诣,直造蓬莱顶上”。阅读这一词文,能够真实地感受到巫山的境界缥缈,情意深邃,堪称毛词中的上品。

雨后天气放晴,只见巫山上面升起了点点白云,就在这蓝天白云的相互辉映之间,美好的景象便形成了。然而这白云并不是静态的,随着远方的风不断吹来,这些云忽而聚拢、忽而分散,一时间姿态各异、变化万千。

巫山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在词人们的笔下,就像“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巫山在不同词人的眼中,也绽放着决然不同的色彩。比如,“巫山巫峡气萧森”是杜甫眼中的样子,而“冷烟寒树重重”则是牛希济眼中的样子。与这二人所写的巫山不同,毛文锡笔下的这座巫山被白云缭绕、被远风吹拂,是一片分外淡素明净的天地。这样清幽明净的环境,一定能赶走人们心中的阴霾,最终达到人静物闲的境界。

紧接着,雨霁来了。原本,巫峡猿啼,悲凉凄厉,但这里却弱化了这种影响,只说树木之间有一些“暗湿”而已。卢照邻写《巫山高》诗:“莫辨啼猿树,徒看神女云。”可见,诗人、词人们写诗词,都把重点放在树上而不是“啼猿”上了。因树木都生长在高高的山上,而巫峡两岸峭壁嶙峋,自上而下形成一股高压的气势,所以说它是高高地笼罩着江上过往的船只。说起此处这个“笼”字,倒不禁让人想起杜牧曾写的一首诗《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此字充分突出了当时景色的强大气势。

词的结尾则引用了宋玉《高唐赋》中所写的楚怀王梦到巫山神女的事。郭璞《游仙诗》曾写,“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直抒胸臆,表达自己正在等待某位神圣降临的渴望心情,在这里便可以直接理解为,我朝朝暮暮守候在楚江边,一心一意地等候那个旦为朝云、暮为行雨的巫山神女,只是不知道她什么时候才能降临人间,来到我的面前呢?

历代评论家对此词褒贬不一,一种观点认为从中可看出许多描绘美景的佳构,比如贺裳有诗云:“毛文锡《巫山一段云》曰:‘远风吹散又相连,十二晚峰前。暗湿啼猿树,轻(高)笼过客船。’摹写云气,真觉氤氲蓊渤,满于纸上。末云:‘朝朝暮暮楚江边,几度降神仙。’虽用神女事,犹不失为《国风》好色。”

再比如,李冰若于《栩庄漫记》记载:“远风吹散”二句,甚有烟云缥缈之致,可称佳句,惜下半阕又过于着实耳。

不管这些看法如何,其实真正说起来,花间词的风格原本就是温软柔媚,能够将一向在诗词中笼盖着愁云的巫峡,写得如此明媚,波澜不惊,淡雅素洁,品读起来就像一幅美妙的山水画卷似的,确实很少见。由此可见毛文锡的诗词创作功底,确也非同一般,不可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