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中国结:意结同心,幸福绵长(1 / 1)

中国结全称为“中国传统装饰结”,又叫盘长结,它是一种汉民族特有的手工编织工艺品,具有悠久的历史,它所显示的情致与智慧正是中华古老文明中的一个侧面。“中国”一词的由来,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商朝。结,是用绳、线、皮条等绾成的疙瘩。“中国结”的编制过程十分复杂费时,每个基本结均以一根绳从头至尾编制而成,并按照结的形状为其命名,最后再将不同的基本结加以组合,间配以饰物,便成为富含文化底蕴、表示美好祝福、形式精美华丽的工艺品。

中国结有双钱结、纽扣结、琵琶结、团锦结、十字结、吉祥结、万字结、盘长结、藻井结、双联结、蝴蝶结、锦囊结等多种结式。中国结代表着团结、幸福、平安,特别是在民间,它精致的做工深受大众的喜爱。

早在先秦时期,小小彩绳早已不是人们记事的工具,但当它被打成各式绳结时,有着一个个古老而美丽的故事。《诗经》中关于结的诗句有:亲结其缡,九十其仪。这是描述女儿出嫁时,母亲一边与女儿扎绳结,一边叮嘱女儿注意礼节时的情景,这一婚礼上的仪式,使“结缡”成为古时成婚的代称,这绳结也代表着母亲对女儿的期盼,希望女儿可以和丈夫永结同心,可以一直这样幸福下去。战国时屈原在《楚辞·九章·哀郢》中写道:“心圭结而不解兮,思蹇产而不释。”他用“圭而不解”的诗句来表达自己对祖国命运的忧虑和牵挂,希望国家的百姓可以团结。古汉诗中亦有:“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以胶投漆中,谁能离别此。”其中用“结不解”和胶漆相融来形容感情的深厚。

魏晋南北朝也出现了关于中国结的诗句和寓意,梁武帝诗有“腰间双绮带,梦为同心结”。晋朝的刘伶在《青青河边草篇》中写道:梦君结同心,比翼游北林。“结”从而义不容辞地充当了男女相思相恋的信物,将那缕缕丝绳编制成结,赠予对方,万千情爱,绵绵思恋也都蕴含其中。

唐宋时期是中国文化、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结被大量地运用于服饰和器物装饰中,呈明显的兴起之势。唐代诗词等文学作品对结的称颂也极为突出。唐朝著名诗人孟郊的《结爱》,当属这方面的代表之作:心心复心心,结爱务在深,一度欲离别,千回结衣襟。结妾独守志,结君早归意。始知结衣裳,不知结心肠。坐结亦行结,结尽百年月。宋代诗人林逋有“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的诗句。宋代词人张先写过“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形容失恋后的女孩家思念故人、心事纠结的状态。一为相思,一为别情,都是借“结”来表达情意。

至于结的表意价值,历代文人墨客有大量生动的描写。纵观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从中我们不难发现,绳结早已超越了原有的实用功能,并伴随着汉民族繁衍壮大,生活空间的拓展,生命意义的增加和社会文化体系的发展而世代相传。

悠久的历史和漫长的文化沉淀,使“中国结”蕴含了汉民族特有的文化精髓,它不仅是美的形式和巧的结构的展示,更是一种自然灵性与人文精神的表露。因此,对传统“中国结”工艺的继承和发展是极有意义的。中国结的取意如其他中国艺术般多利用形态、谐音而取其意,“结”给人都是一种团圆、亲密、温馨的美感。“结”与“吉”谐音,“吉”有着丰富多彩的内容,福、禄、寿、喜、财、安、康无一不属于吉的范畴。“结”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被多愁善感的人们赋予了各种情感愿望,托结寓意。在汉语中,许多具有向心性聚体的要事几乎都用“结”字作喻,男女之间的婚姻大事,也均以“结”表达。

相关小知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用汉字记录的乐歌总集,是中国辉煌灿烂诗歌的源泉,其中的爱情诗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如: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关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蒹葭》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