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东方 都市 西方 武侠 架空 科幻 网游 悬疑 古代 幻想 都市 总裁 青春 唯美 文学 经典 经管 生活 婚姻 科普 纪实 亲子 其他 其他 其他 其他 其他 其他 其他
首页

第五章 医 国(1 / 3)

病人为何越治越多

作为医生,不能坐着等人得病,而应防患于未然,避免更多人“落水”。与其在下游打捞落水者,不如到上游筑牢堤坝,让河水不再泛滥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花宝金教授因擅长治肿瘤,患者趋之若鹜,一号难求。然而,花教授却并不开心,他说:“我行医几十年,每天都在拼命看病。结果,病人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越治越多。作为一名医生,一点成就感都没有。”

花教授是一位清醒的医者,他看到了表面“繁荣”背后的隐忧。从医生个人来说,病人越来越多,说明自己医术高、口碑好,患者认可。但是,从整个国家来说,病人越来越多,则说明医学发展走入误区,重治疗轻预防,医生“只治不防,越治越忙”。

古人云:上医治未病。意思是说,医术最高明的医生并不是擅长治病的人,而是擅长防病的人。遗憾的是,不少医生错误地认为:谁的病人越多,谁的本事越大。近年来,很多医院跑马圈地,盲目扩张,有的医院床位数甚至超过1万张,成为世界罕见的“巨无霸”。在扩大规模的同时,还大量引进“高精尖”设备。如此一来,大医院形成“虹吸效应”,抽空了基层的优秀人才,导致患者过度集中难以分流,医院的扩张速度赶不上病人的增长速度。因此,大医院医生整天疲于奔命,都在忙着“治已病”,哪有精力“治未病”?

医学技术越来越进步,医生队伍越来越庞大,而病人却越来越多,这是医生的悲哀,也是医学的失败,值得认真反思。美国心脏协会曾有一个生动的比喻:如今的医生都聚集在一条泛滥成灾的河流下游,拿着大量经费研究打捞落水者的先进工具,同时苦练打捞落水者的本领。结果,事与愿违,一大半落水者都死了,被打捞上来的也是奄奄一息。更糟糕的是,落水者与日俱增,越捞越多。事实上,与其在下游打捞落水者,不如到上游筑牢堤坝,让河水不再泛滥。作为医生,不能坐着等人得病,而应防患于未然,避免更多人“落水”。

预防为主,是我国的卫生工作方针。但是,由于缺乏有力的制度保障,这一方针沦为一句口号。专家预言,未来十几年,慢性病在中国将呈井喷式爆发。如果“井喷”真的发生了,这将是中华民族的灾难,中国人有可能成为新的“东亚病夫”。2010年,我国慢性病卫生费用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为70%,而这些疾病大多是可以通过干预避免的。因此,能否阻止慢性病井喷式发生,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兴衰。

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主体。政府提出探索建立医疗服务联合体,让大型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成为利益共同体,通过双向转诊的方式,对居民进行无缝化的健康管理。同时,推动大医院设立全科医学科,鼓励大医院医生做全科医学带头人。这不仅符合医学发展方向,而且体现了公立医院的公益性。今后,大型公立医院应从单纯的治疗疾病为主,转向预防与治疗并重,将“末端治理”变为“源头治理”。

从顶层设计来说,政府应为落实“预防为主”方针提供政策支撑。例如,借鉴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做法,将“医疗保险”变成“健康保险”。政府不仅要向医院购买疾病治疗服务,还要购买疾病和健康管理服务,由全民健康保险“买单”。从“医保”到“健保”,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体现的却是医学理念的巨大进步。

医疗消费具有无限趋高性,再多的财富也会被这个“无底洞”吞噬干净。因此,解决13亿人的健康问题,绝不能靠打针吃药,而要靠预防为主。只有病人越治越少,才说明医生的本领越来越高,医学越来越有希望。

警惕“腰围上的中国”

如果说“舌尖上的中国”展现的是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那么,“腰围上的负担”则暴露了中华民族的健康危机。肥胖,无疑是中国经济增长的“负能量”

春节长假,很多人整日忙于赴宴,推杯换盏,暴饮暴食,不知不觉就胖了。一位网友惊呼“每逢佳节胖三斤”,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肥胖,曾被中国人视为“富态”,如今被公认为“病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仅用了二三十年的时间,就实现了从食物短缺到供给充足的历史性跨越,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然而,中国人在富起来的同时,也迅速胖起来了,营养过剩代替了营养不良,超重和肥胖人口数量直线上升。肥胖不仅是心脑血管等疾病的重要诱因,也是影响人均寿命的关键因素。医学研究证明,腰围和寿命成反比,腰围越长,寿命越短。

肥胖现象的发生,既与食物结构的变化有关,也与人们的过度饮食有关。改革开放前,中国人的餐桌上以清淡素食为主。改革开放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鱼大肉成了餐桌上的“主角”。与此同时,大吃大喝之风愈演愈烈,过量的食物进入人体,超过了生理需要,引发了一系列“富贵病”。更令人忧虑的是,汉堡、薯条、冰激凌等洋快餐风靡一时,人们摄入的热量越来越多,运动量却越来越少。于是,“舌尖上的浪费”很快变成“腰围上的负担”。

如果说“舌尖上的中国”展现的是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那么,“腰围上的负担”则暴露了中华民族的健康危机。一位西方作家指出,肥胖问题将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和公共卫生系统的一枚“定时炸弹”。作为一个“未富先胖”的国家,中国很难承受日益增加的医疗费用支出之重。肥胖,无疑是中国经济增长的“负能量”。

腰围绝不仅仅是个人的美丑问题,而是一个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肥胖人口的比例并不高。今后十年到二十年,是改善国民营养健康的关键战略时期。只要抓住机遇、适时干预,就会事半功倍,遏制肥胖蔓延。否则,肥胖问题不仅会影响几代人的健康,而且会消耗大量的社会财富,导致中国“因胖而贫”。

遏制肥胖,合理饮食是第一要素。日本是世界上人均寿命最长的国家,这和其清淡少量的饮食习惯有关。日本传统文化推崇“新鲜至上”,国民喜欢吃鲜鱼、蔬菜和水果等,而不喜欢吃加工食品。另外,日本人的厨房一般都不大,没有太多地方储存食物,因此去超市买新鲜蔬菜的次数较多。其实,中国人也有良好的饮食传统,如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等。《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提出的“平衡膳食宝塔”,不仅符合营养学原理,而且符合中国人的饮食特点。因此,中国人应守住这座“宝塔”,大力倡导健康的饮食文化。

遏制肥胖,还需政策引导。日本是第一个为控制肥胖率而立法的国家。根据规定,在40至74岁的公民中,女性腰围不得超过85厘米,男性不得超过90厘米。日本企业还要求职员每年体检一次,如果腰围不达标,就会被强令减肥,甚至给予处罚。还有一些国家采取了征收肥胖食品税、提高肥胖者医疗保险费等政策,力图减少肥胖人口数量。可见,运用经济和社会政策鼓励国民减肥,已经成为全球共识。

一个肥胖的国家,不仅是虚弱的,而且是危险的。中国人不仅要遏制“舌尖上的浪费”,还要掀起一场“腰围上的革命”。只有人民更健康,国家才能更富强。

“北京咳”敲响环境警钟

“宁可呛死,不愿饿死;宁可熏死,不愿穷死”。由于政府放弃了维护公共产品的责任,导致“公地的悲剧”不断上演,既毁了生态环境,也毁了百姓健康

最近,北京连续遭遇雾霾天气,“北京咳”成了热门话题。“北京咳”并非一个医学名词,而是外国人总结的一种现象:到了北京便会不由自主地咳嗽,离开北京后咳嗽又自然消失。尽管“北京咳”一词尚存争议,但环境影响健康却是不争的事实。

声声“北京咳”,敲响了环境的警钟。钟南山院士曾说:“不少病人常常问我一个问题,我不抽烟、不喝酒、注意饮食,为什么也会得肝癌、胃癌或者肠癌?我家很干净,为什么孩子得白血病?这使我越来越感觉到,假如我们生活在空气污浊、饮水有害、食物有毒的世界,再好的生活习惯也会得病。”很多医学专家也有类似的说法:一口不洁净的水,一口被污染的空气,一口不安全的食物,堆积成山就成了“癌”。

近年来,我国癌症发病率急剧上升,除了生活方式因素外,环境污染因素不可低估。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发布的《2012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我国每年新发肿瘤病例约为312万例,平均每天8550人,全国每分钟有6人被诊断为癌症。从病种看,居全国恶性肿瘤发病第一位的是肺癌,其次为胃癌、结直肠癌、肝癌和食管癌。虽然癌症的发病原因复杂,但环境污染是重要诱因之一。

1000多年前,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写道:“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在农耕时代,人们认为,“清风明月”是大自然的馈赠,可以无穷无尽地享用。到了工业化时代,很多地方的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清风明月”成为稀缺资源。而洁净的空气和水,是维持人类健康的最基本因素。无论贫富贵贱,同顶一片天,共饮一江水,谁也不能享受特权。因此,保护好碧水蓝天,符合公众的根本利益。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生态环境属于公共产品。如果缺乏严格的保护制度,就会被无度透支。例如,一块公共草场上有很多牧民同时放牧,虽然每个牧民都知道无节制地增加羊群会毁灭草场,但多数人仍会增加羊群数量,直至草场彻底毁灭,所有牧民最终破产并失去生存依托。这就是“公地的悲剧”。事实上,要想避免“公地的悲剧”,不能仅靠个人的道德约束,而要靠政府的公共管理,尤其是严格的法治约束。

近几十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生态环境也在日趋恶化。很多地方政府为了发展经济,不惜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甚至认为“宁可呛死,不愿饿死;宁可熏死,不愿穷死”。由于政府放弃了维护公共产品的责任,导致“公地的悲剧”不断上演,既毁了生态环境,也毁了百姓健康。最后,百姓不得不用污染换来的钱,再去打针吃药、放疗化疗。历史的经验和教训证明,“先污染、后治理”绝对是一条错误的发展道路,代价昂贵,得不偿失。

建设“美丽中国”,首先要有人的健康。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如果没有人的健康,再多的财富也将失去意义。目前,我国人均期望寿命已达75岁,居发展中国家前列。然而,期望寿命并不等于健康寿命。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不仅要追求生命的长度,更要追求生命的质量,即延长人均健康期望寿命。

健康权是人的基本权利。让老百姓呼吸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是重要的民生工程,也是政府的基本职责。只有天更蓝、水更清、人更健康,中国才能更美丽。

任督二脉之争的背后

在白天鹅主宰的动物世界里,黑天鹅被视为“异类”,或者被视为“伪天鹅”。但是,黑天鹅存在的最大价值,就是打破了人们的思维定式,证明了世界并非“清一色”而是多元化的

2012年,甘肃省卫生厅举行真气运行培训班,41名医务人员9天打通任督二脉。消息一出,引起各方热议。

有人认为,任督二脉是中医经络理论的一部分,并无多少神秘之处。打通任督二脉,只是让气血更加畅通,精力更加充沛,而非武侠里的神功绝学,既不能飞檐走壁,也不能包治百病。也有人认为,打通任督二脉是一种“幻觉”,纯粹是伪科学、伪命题。还有人认为,任督二脉通与不通,不能自己说了算,应该有客观的检测方法。而卫生部新闻发言人的表态则是:“人类对于生命科学的认识在不断深入,并不断有新的发现,现代研究也在不断为中医药理论和方法提供科学证据。在学术层面,国家鼓励开展理论探索、实践创新和学术

争鸣。”

沸沸扬扬的“任督二脉之争”,不禁让人想起一部名叫《刮痧》的电影。故事发生在美国华裔设计师许大同的家庭,5岁的儿子丹尼斯闹肚子发高烧,来美探亲的爷爷因为看不懂药品说明书,便用中医的刮痧疗法给丹尼斯治病,在孩子的背部留下一道道血痕。结果,这成为丹尼斯受到家人虐待的证据。法庭上,法官宣布剥夺许大同的监护权,不准他与儿子见面。经过一系列曲折,法官终于解除了判决,父子重新团聚。在这部影片中,关于刮痧是中医疗法还是虐待儿童的争论,折射出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冲突。

其实,“任督二脉之争”就是“刮痧之争”的翻版。当今,西医是公认的主流医学,其价值观和方法论深刻地影响着医学界。在“科学崇拜”的公共语境下,西医似乎成为科学和真理的化身,成为唯一正确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这就如同在白天鹅主宰的动物世界里,黑天鹅被视为“异类”,或者被视为“伪天鹅”。但是,黑天鹅存在的最大价值,就是打破了人们的思维定式,证明了世界并非“清一色”而是多元化的。应该说,中医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维护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繁衍生息。虽然它没有所谓“现代科学”的基因,但其临床效果已经得到了充分验证。实践证明,人类未知的世界,远远大于已知的世界。现代科学无法解释的东西,未必就是“伪科学”。中西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医学体系,如果以“西医之履”适“中医之足”,难免会犯“削足适履”的错误。

相对于西医来说,中医无疑属于异质医学。异质医学之间的差异是永恒的,而有差异就会有冲突。西医和中医对话,常常会有“鸡同鸭讲”“频率错位”的感觉。但是,如果双方都怀着一颗包容之心,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就会产生共鸣。如果双方充满敌意,以对抗和对骂替代对真理的追求,就会走向极端。包容异质医学之间的差异,既是对多元文化的尊重,也是开放自信的表现。那种“非黑即白”“异类必除”的思维,本质上是一种狭隘的虚无主义。

美国是现代医学的领跑者。按理说,在经络理论尚存争议的情况下,中医针灸是没有生存空间的。然而,由于疗效确切,中医针灸逐渐得到了承认。这反映了美国人对待异质文化的包容态度。他们并不是将中医针灸视为异类予以铲除,而是希望借此补充现代医学的不足,拓宽现代医学的视野。相比之下,中国人为何反而缺少了一份包容差异的豁达呢?

世界卫生组织在《传统医学战略》中曾指出,对传统医学“盲目的热情”和“无知的怀疑”都不可取。无论西医还是中医,都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如果说西医是咖啡,中医就是清茶,各散各的香,各有各的美。惟有“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才能“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此乃中国式智慧也。

屠呦呦获奖是一针醒脑剂

中医西医都是人类医学的瑰宝,只要能治病救人,何必争孰高孰低?惟有彼此欣赏、互相启发、融合发展,才能更好地造福人类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后,举国振奋。然而,这一事件也引发了中西医之间的辩论。有人认为,青蒿素是中医药送给世界的礼物,是国际社会对中医的认可;也有人认为,青蒿素虽然源于中医的启示,但与中医无关,中医不必用诺奖为自己“贴金”。

青蒿与青蒿素,一字之差,相去甚远。青蒿是中药,青蒿素是西药。但是,从青蒿到青蒿素,是一条血脉相连、无法割断的创新链。屠呦呦团队既吸收了中医的精华,也运用了西医的智慧。客观地说,青蒿素是中西医融合的产物。就像一首古词中所言:“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碎,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青蒿素就像这个泥娃娃,中医里有西医,西医里有中医,岂能分清彼此?因此,屠呦呦获诺奖,既不单纯是中医的胜利,也不单纯是西医的胜利,而是人类与疾病斗争的胜利。从这个意义上说,屠呦呦获诺奖,值得中医骄傲,也值得西医喝彩。

其实,中西医之间的论战并非始于今日,已经持续了百年之久。尽管如此,中医和西医依然各行其道,各有各的“粉丝”,谁也无法独霸天下。这说明,中医与西医都是维护人类健康的手段,同属世界医学的一部分。中医与西医,如同珠穆朗玛峰的攀登者,一个从南坡上,一个从北坡上,山脚分手,山顶相遇,终极目标是一致的。南坡与北坡,地理环境不同,攀登方法也不同。无论走哪条路,只要能到达顶峰就行,不必遵循一样的规矩。同为登山者,既是竞争对手,也是合作伙伴,本应彼此欣赏,彼此鼓励。同理,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是维护人类健康的“武器”。虽然理论体系不同,思维方式迥异,但终极目标都是维护人类健康,何必相互排斥呢?

一部人类医学发展史,就像一条奔腾的长河,汇聚了不同的医学支流,最终百川归海。无论中医西医,都不应自我封闭,更不应排除异己。一个僵化封闭的医学体系,是没有出路的。有人说,中医是落后的医学。事实上,从古至今,中医始终积极拥抱时代变化。“继承不泥古,发展不离宗”,就是中医生生不息的根源。从砂锅熬汤到颗粒中药,从膏丹丸散到注射针剂,从依靠五个指头到借鉴影像技术,都是中医与时俱进的例证。同样,西医也从中医里汲取营养。例如,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的作用机理研究,就是源于中医的启示。近年来,西医提出的整合医学、个性化治疗等理念,与中医的整体观、辩证观不谋而合。可以预见,中西医融合必将成为医学发展新趋势。当今,虽然西医占据主导地位,但中医的价值不容忽视。因为中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也是最具原始创新潜力的资源,可以成为未来医学的“灵感库”。只有中西医融合发展,才能创造更多医学奇迹。

千百年来,关于诸葛亮故乡在哪里,襄阳和南阳各执一词,争论不休。清代顾嘉衡写了一副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同理,中医西医都是人类医学的瑰宝,只要能治病救人,何必争孰高孰低?惟有彼此欣赏、互相启发、融合发展,才能更好地造福人类。从这个意义上说,屠呦呦获诺贝尔奖是一针醒脑剂,有助于让国人走出中西医之争的误区,成为未来新医学的探索者。

尿疗之争是个好案例

把个案当成共性,用特殊性证明普遍性,这恰恰是“尿疗派”的致命漏洞。即便有的喝尿者健康长寿,也不能排除其他因素的作用,未必是喝尿的结果

2014年,一家在香港注册的“中国尿疗协会”宣称,喝尿能治疗感冒、眼病、口腔溃疡、便秘等。如此神奇疗效,虽遭医学专家反对,但“尿疗派”却坚称:医生没喝过尿,没有发言权;要是人人都明白了喝尿能治病,谁还去找医生看病?

应该说,喝不喝尿,纯属个人癖好。尿是人体的排泄物,并非公共资源。自己的尿,想喝就喝,不想喝就别喝,这是个人选择,别人无权干涉。但是,一个人关起门来“独饮”没问题,出门忽悠人就值得商榷了。当尿疗之争成为公共事件后,倒是为医学科普提供了一个好案例。

喝尿究竟能不能治病?这是尿疗之争的焦点。其实,“尿疗”并非毫无根据。我国古代医书中对尿的药用价值确有记载,认为健康人的尿液具有滋阴降火、止血消瘀之功效,可以入药。《本草纲目》称人尿为“轮回酒”“还元汤”,童男者尤良。在民间,童子尿也被当作一种偏方治疗疑难杂症。但是,其效果均无法验证。现代医学认为,人体肾脏就像过滤器,把新陈代谢的废物全部过滤出去形成尿液,尿疗缺乏科学依据。

尽管“尿疗派”引经据典,大多数人还是半信半疑,毕竟古代医学是有局限的。即便世界各国都有尿疗者,也未必能证明尿疗的科学性。因此,“尿疗派”还有一招是让“尿友”讲故事。例如,有人肺癌早期手术后,肺一直没有长全,喝尿半年就长好了;有人多根肋骨骨折,住院期间私下不断地“尿疗”,恢复速度连医生都感到惊讶。正是这些神奇的故事,让不少人信以为真,跃跃欲试。

相关小说

淘宝网开店入门 经管 / 连载
淘宝网开店入门
陈家宝
本书分为十一章,内容包括淘宝网开店前期准备、淘宝网店注册及相关程序、淘宝网店的图片准备、商品发布的基本技巧、淘宝网店的装修知识、淘宝网店的交易流程、淘宝网店进货存货的学问、淘宝网店的客户服务、理性选择包装与快递、淘宝网店的营销与促销手段、淘宝网店的安全注意事项等方面。该书图文并茂,语言通俗易懂,方法切实可行,均是经验之谈,从而能让读者在淘宝路上少走许多弯路。
9万字2018-12-20
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研究后WTO 时代西部国企公司治理结构探究 经管 / 连载
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研究后WTO 时代西部国企公司治理结构探究
夏雅丽,丁为,郑辉
本书内容包括:现代企业制度的内涵、特征及运行机制;法人产权--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石;有限责任公司--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形式;法人治理结构--现代企业制度的科学管理制度;西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机制创新与立法问题研究等。
21万字2018-12-22
你的钱呢:点击经济学关键词 经管 / 连载
你的钱呢:点击经济学关键词
杜忠明
本书从GDP、基尼系数、恩格尔系数等经济学中的“数字”入手,介绍这些数字、指数、常数的渊源、发展、运用、计算、作用、我国目前所处的水平以及和老百姓的关系等。
13万字2018-12-20
职场有道 经管 / 全本
职场有道
宫和雍
人的一生中,除了睡眠,大部分的时间都要用于工作。每一天,我们仿佛都在焦躁地等待,等待我们被委以重任,来施展我们的抱负、尽显我们的才华,只因为不甘于庸庸碌碌、平平凡凡了此余生。
19万字2020-07-09
关键的少数:任正非说干部培养 经管 / 连载
关键的少数:任正非说干部培养
邢柏
华为集团干部培养体系首度公开,任正非选拔得力干将的内部资料;国内更擅长培养奋斗者和领导者的商界领袖。本书分为八章,从高层干部选拔、考核、薪资制度等方面详细介绍了任正非培养干部的策略以及管理智慧。
9万字2018-12-22
苹果传奇 经管 / 连载
苹果传奇
蒙俊
本书分五章,分别从苹果诞生、早起发展、苹果的扩张等方面对苹果公司进行了全面介绍,使读者对苹果公司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16万字2018-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