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ʮ(1 / 3)

何名般若?般若是智慧。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名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心中常愚,自言我修。般若无形相,智慧性即是。

何名波罗蜜?此是西国梵音,唐言彼岸到。解义离生灭,着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是于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永长流,即名到彼岸,故名波罗蜜。

迷人口念,智者心行。当念时有妄,有妄即非真性;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悟般若法,修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法身等佛。

善知识!凡无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第一!无住无去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将大智慧到彼岸,打破五阴烦恼尘劳。最尊最上第一,赞最上乘法,修行定成佛。无去无住无来,是定慧等,不染一切法。三世诸佛从中,变三毒为戒定慧。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中出八万四千智慧。何以故?为世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般若常在,不离自性。

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著,莫起诳妄,即自是真如性。用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见性成佛道。

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入般若三昧者,直修般若波罗蜜行。但持《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即得见性,入般若三昧。当知此人功德无量,经中分明赞叹,不能具说。

此是最上乘法,为大智上根人说。小根智人若闻法,心不生信。何以故?譬如大龙,若下大雨,雨于阎浮提,如漂草叶;若下大雨,雨放大海,不增不减。若大乘者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观照,不假文字。

譬如其雨水,不从无有,元是龙王于江海中,将身引此水,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一切有情无情,悉皆蒙润。诸水众流却入大海,海纳众水,合为一体。众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复如是。

小根之人,闻说此顿教,犹如草木根性自小者,若被大雨一沃,悉皆自倒,不能增长。小根之人,亦复如是,元有般若之智,与大智之人亦无差别,因何闻法即不悟?缘邪见障重,烦恼根深。犹如大云覆盖于日,不得风吹,日无能现。般若之智,亦无大小。为一切众生自有迷心,外修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人。闻其顿教,不信外修,但于自心令自本性常起正见;烦恼尘劳众生,当时尽悟。犹如大海纳于众流,小水、大水合为一体,即是见性,内外不住,来去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

心修此行,即与《般若波罗蜜经》本无差别。一切经书及文字,小大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故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无不有,故知万法本从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缘在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故,智为大人。迷人问于智者,智人与愚人说法,令使愚者悟解心开。迷人若悟心开,与大智人无别。

故知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故知一切万法尽在自身心中,何不从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菩萨戒经》云:戒本源自性清净。识心见性,自成佛道。即时豁然,还得本心。

怎样到彼岸,逝者如斯夫

慧能继续解释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什么是般若呢?就是智慧。无论何时,自己的一切心念都远离愚昧,永远表现出智慧,这就叫修习般若正行。哪怕只有一个愚昧的念头出现,般若就会断绝;如果有一个智慧的念头出现,般若就会产生。总有些人自心常常处在愚昧的状态却自称修习般若,好像般若是外在的什么东西,其实呢,般若没有形象,人的智慧本心就是般若。

“什么叫波罗蜜呢?这是梵文的音译,汉语的意思叫‘到彼岸’,也就是‘脱离生死轮回’的意思。怎样才能到彼岸、才能脱离生死轮回呢?如果一个人对外界事物有所执着,就会生起生灭之心,就像水的波浪拍岸,永远停留在此岸;如果自心能够远离外物、不执着于外物,就像河水永远在奔流,这就是‘到彼岸’。

“愚昧的人只会口头念佛,智者则善于内心体认。愚昧的人在念佛的时候,心中必然存在某种执着,一有执着也就离佛远了。只有一切心念都合于般若才是真正的念佛。各位,你们要体认自心的般若呀,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你们就永远只是凡夫俗子,永远摆脱不了生死轮回。般若境界并不难达到,只要心中有一个念头契合般若境界,这一刻你就是佛。”

河流的比喻颇有一些诗意。我们的心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应该像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流,既不为岸边最美丽的风景停留,也不为河底最难缠的水草驻足,永远是自然而然,奔流而去,纵然被石头击起水花,这水花也只是应境而起、过境而灭。如果你的心念也能像这样的一条河流一样,你就可以摆脱生死轮回,彻底从苦难的人世间解脱出去。

这样很难吗?按慧能的说法是一点儿都不难的,因为我们的心本来就是河流,只不过我们整日整夜地忙于竖堤立坝,忙于拦河蓄水,忙于围河造田,于是我们离世间越近,离佛越远,于是我们离苦难越近,离解脱越远。

因为念佛而生起的执着又是什么样子呢?就像我们努力使一条河流向大海,为了这个目的,我们不辞劳苦地忙于竖堤立坝,忙于拦河蓄水,殊不知这正是南辕北辙。只要我们可以放弃执念,只要我们可以顺其自然,河水便会“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

慧能讲得很动听,但为什么他这个理念终无法流行,因为他的目标还是印度传统佛学的目标,是要脱离生死轮回,而这与中国强大的现实主义是不合拍的。大家念佛、拜佛,有哪一个心中没有执念呢?就算不是为了升官发财、消灾祈福,至少也是为了给不平衡的心理找些平衡,为了有一个更好的心态来面对这个险恶的人生,为了能在受伤的时候有一处心灵港湾。所以慧能面临着这样一个难以调解的矛盾:乐天知命的人不会有多少参禅修佛的欲望,现实主义的芸芸众生之所以会参禅修佛无不是为了心中的“有所求”,也就是“有所执着”。于是,前者最有可能修成正果却没必要修佛,后者渴望修佛却没可能修成正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