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富二代杀人案:我收了你的礼物,就活该被你扔下19楼?(1 / 2)

在“豆瓣”上看到过这么一个事:富二代薛某,苦追一个叫姗姗的姑娘八年,其间给她买过价值四万块的蔻驰包包、蒂芙尼项链,还有卡西欧的美颜相机,最后这个姑娘以“性格不合”为由拒绝与其交往。薛某恼羞成怒,一把举起女孩,从19楼扔了下去。事后,薛某被捕,上了法庭,姗姗的家人提出索赔1000万元的精神赔偿。这事儿本来可能就是一起情杀案,但是帖子下面网友的回复有很微妙的意味。其中几个得到最高赞的回复,都有明显怪罪受害者及其家人的意思:“你女儿贪财,你们全家都贪财。”

这个逻辑眼熟吗?非常眼熟。这些年来,无论是地铁里的性骚扰还是下毒案,总是有人跳出来,义正词严地把受害者分析一番,指出他们自己本身就有各种道德问题,所以遭人骚扰或下毒都是有原因的。

这是道德主义的鄙视链。

这让我想起我的一个朋友:她老公出轨了,趾高气扬地回家跟她摊牌,并且在没有离婚的情况下就搬去和小三同居了。朋友因为生育后在家带孩子,一直没有出去上班,没有经济来源,这下子一被抛弃,简直就是灭顶之灾。

朋友的父母,得知这件事之后的第一反应,居然是先责问她:“好好的男人,为什么要出轨?你是不是做错了什么?平时你是不是脾气太坏,不给他面子?你是不是花钱太凶,不勤俭节约?是不是没有保养锻炼,变成黄脸婆……”

在朋友老公离家出走的那个晚上,她几乎哭了一夜,一边哭,一边还要照顾孩子。同时,面对父母连珠炮似的提问,每一个问题都让她无言以对,心力交瘁。

她后来告诉我,最让她痛苦的,不是背叛本身,而是她明明是受到伤害的一方,最后所有的责任还要让她来背负,好像现在的局面全都是她造成的。她哭着说,自己就是个彻底的“废柴”,连婚姻都经营不好,连老公都留不住。

我的朋友,正如被扔下19楼的姗姗一样,受到伤害的当下,首先得到的不是支持,而是声讨。全世界那么多人,我们都好好的,为什么只有你被老公抛弃?为什么只有你被人从19楼扔下来?你最好找找自己的原因。

这种问责背后的逻辑是,受害者必须是完美的。他们必须在行为和道德上无可指责,人们会把你的所有行为用放大镜检查一遍,只要你有一件事没有做到位,一句话没有说对,那么你受到伤害就是活该。

换言之,人们会觉得,伤害你的人在某种程度上讲是在替天行道,替老天爷教训你。指责受害者,背后隐藏的另一个更深的心理:你做错了,所以你应该受惩罚,我的道德标准比你高,自我要求比你严格,所以这种事绝对不会被我碰上,我会活得好好的,不会碰上这种事。

这些指责受害者的人,内心都有一个天真的概念:这个世界是有绝对公正的秩序的—“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这个无形的法则会赏善罚恶,有因果报应。

你做得好,就能得到好报;你做错了,才会遭逢厄运。这种逻辑,叫作道德主义。

人们总是不自觉地想在道德上占据制高点,这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种优越感和虚荣心在作祟,它更是一种心理防御:认为我若做得比你更好,我就可以逃避一切的噩运。

他们相信,这就是解释世界的终极法则,一个人只要做得够好,就必然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

你是无罪者吗?

我又想起之前在寓所里上吊自杀的女作家林奕含。她诚实地写下了自己被老师诱奸的往事,之后便选择以惨烈的方式离开人世。因为冰雪聪明的她太知道这个世界会怎么说。

他们会指责受害者,会有许多人明里暗里地揣测:“为什么老师不性侵别人,非得性侵你呢?为什么老师性侵你之后,又抛弃你、厌倦你呢?一定是你没有让老师持续喜欢你的魅力了,你只配被玩玩而已。你觉得痛苦?那是你软弱,你自恋,你矫情,你无病呻吟。”

这种恶毒的话,她或许已经听到过很多次了吧?或有声,或无声,或有形,或无形。这些指责,就像一块块砸向她的石头,一点点将她生活的意志剥夺殆尽。她也许努力过想要走出来,但是最终还是死在这种杀人不见血的指责之中。

《圣经》的福音书里,曾写过这样一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