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乡土中国》:中国式婚姻,不爱才是天经地义(1 / 2)

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真是本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

他解释了中国人很多根深蒂固的行为习惯的来处。

但它又不像很多书,一提到“国民性”就是纯粹的批判或嘲讽,他倒没有。他对中国人有踏实的了解,有敏锐的观察,有抽丝剥茧的犀利分析,却没有那种置身事外的态度、对“你国人民”的高高在上的指手画脚。他感同身受,却又不感情泛滥,始终保持着一个学者的理性。

阅读此书,他笔下带出来的这种观世的态度,比他告诉我的知识本身,对我的价值更大。

无法展开评述他的所有见解,本文只挑出他对中国人的婚姻的观察这一点来说。为什么“爱情”这件事,在中国人的婚姻中如此不受重视?中国人的婚姻为什么不需要爱,甚至相当多的人认为没有爱才是更合适的婚姻?

他在书中这样写道:

“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家的大小是依着事业的大小而决定。如果事业小,夫妇两人的合作已够应付,这个家也可以小得等于家庭;如果事业大,超过了夫妇两人所能担负时,兄弟伯叔全可以集合在一个大家里。……

“我们的家既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夫妇成了配轴。配轴虽则和主轴一样并不是临时性的,但是这两轴却都被事业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

“我所谓普通的感情是和纪律相对照的。一切事业都不能脱离效率的考虑。求效率就得讲纪律;纪律排斥私情的宽容。”

在他看来,正因为如此,中国人的婚姻和家庭,不讲爱,不讲私情,讲的是纪律,追求的是效率。在门当户对的基础上相亲结婚,立马生一堆孩子,然后女人管家,男人赚钱,如同合作伙伴一样,分工清楚,责任明确。

所以,中国人不讲来世信仰,不讲形而上学,讲的是三纲五常、忠孝义悌、君臣父子、克己复礼。这些都是纪律,是家法。中国人不拜虚无缥缈的神,我们拜祖先,因为这更有利于家庭团结,打造一个事业共同体。中国的夫妇不讲相爱,只讲相敬,女子有着三从四德的标准,亲子间讲究负责和服从。这些都是事业社群里的特色:没有效率,就没有事业;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从古到今,中国的夫妇之间感情的淡漠是一种正常现象。

费孝通先生写道:“我所知道的乡下夫妇大多是‘用不着多说话的’,‘实在没有什么话可说的’。一早起各人忙着各人的事,没有工夫说闲话。出了门,各做各的。妇人家如果不下田,留在家里带孩子。工做完了,男人们也不常留在家里,男子汉如果守着老婆,没出息。有事在外,没事也在外。茶馆,烟铺,甚至街头巷口,是男子们找感情上安慰的消遣场所。”

相反,在西方家庭中,夫妇关系却是主轴。因为《圣经》里关于婚姻,有与儒家传统完全不同的理解:“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

夫妻一旦结婚,就组成一个亲密的小团体,共同承担风雨,并不依赖外援。夫妻共同经营家庭,子女在这团体中是配角,他们长成了就离开这团体。对西方人来说,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由其他团体来担负,不在家庭的分内,所以夫妇成为主轴,两性之间的感情成为凝合家庭的力量,成了获取生活安慰的中心。

而中国人的家庭则承担了太多功能,要同时解决经济、事业、宗教信仰、社会福利机构等所有需求,所以,父母天经地义地掺和儿女的婚事,儿女天经地义地要求父母给钱买房。所以,在一些相亲节目上,相亲者必须带着父母上场,父母不喜欢,就可以一票否决。因为这不是选择你喜欢谁的问题,这是选择你要找一个什么样的合伙人来加入这个利益共同体的问题。

就像亦舒所说,人们爱的是一些人,与之结婚生子的,往往是另一些人。

结婚生子,对中国人而言,就是一份事业。如同你必须考文凭,必须找工作,你也必须结婚、生孩子、买房子。只有这一切都完成了,你才是一个合格的社会人。做这些事,其实都不需要感情。

考文凭,不需要爱知识。找工作,不需要爱工作。所以,结婚、生孩子,自然也不需要爱伴侣。你只要认清楚,这是你需要做的事,然后拿出做事的态度,按照符合标准的模式,让它发生、存在并继续就算是合格的。

所以,上学时不许谈恋爱,因为感情会干扰成绩,毕业了,马上找工作,相亲、结婚、生孩子,什么时候就该做什么事,当作一个个通关任务去完成。不要去搞那些旁逸斜出的所谓理想、追求、爱好,那纯粹都是瞎耽误工夫,不务正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