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第十六周 文化氛围(1 / 3)

第十六周 文化氛围

周一:没有文化支持都是白搭

近年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热门话题,“双创”被视作中国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双引擎”之一。李克强总理对中外企业家说,“创新不单是技术创新,更包括体制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中国30多年来改革开放本身就是规模宏大的创新行动,今后创新发展的巨大潜能仍然蕴藏在制度变革之中。”总理的这段话非常重要,把这段话的意思引入学校,就是培养创新人才要从制度变革中挖掘巨大的潜能。

学校要培养创新人才,已经提了二十多年了,当初搞素质教育就说要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少学校都提出实行“创新教育”。但是,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学校虽然都说要培养创新精神,可是在管理方面总体上却是要求“服从”的。学校的文化是等级和服从,却要求课程和教学上能培养能打破常规并能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学生,这不是缘木求鱼吗?

培养创新人才是需要整个学校,或至少在一个班级中形成一种鼓励创新的文化,这种文化是“以学生为本”的文化。可是,“以学生为本”是一个大而无当的句子,扎扎实实地在抓应试教育也可以说这是以学生为本,说提高学习成绩也是为了学生呀,因为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无法面对考试,在这个学历社会中连生存都会遇到危机,那么这种教育是以学生为本吗?

所以说,要加深对“以学生为本”的理解,就要“学生”这个中心词加上限定词和中心词。

首先是加限定词,即教育以哪些学生为本?是一部分?全部?每一个?无须调查统计,我们的教育就是以一部分学生为本的,也就是一部分更适应教育制度和教师个人价值取向的学生,他们受到了更好的教育服务,因而也更受益;而另外一部分学生,他们被边缘化,被置于教师的视野之外。这是现阶段我国教育的基本特点,我们缺少为全部人提供优质教育服务的物质基础,即使具备了足够的物质基础,一些学校还缺乏掌握足够技术基础和具备足够道德境界的教师队伍,因此,当前教育无法为全部学生服务,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不过,“全部”和“每一个”是有差异的,全部是个集合概念,强调的是人的“普遍性”,而“每一个”强调的是个体的“特殊性”,教育“以全部学生为本”和“以每一个学生为本”的区别根本在于,前者受制于物质条件和人力资源,将人抽象化之后,使教育目标也抽象化,因而可能永远无法实现。而“每一个”则将千差万别的学生具体化了,具体化为每个孩子有不同的个性需求。在他们人生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需要,学校和教师以每个学生为本,就是具体地感受每个孩子需求的多样性,尽力以自己的教育服务满足他们的多样化需求,从而使他们每个人感受各自不同的愉悦,我认为这是可以触摸到的具体的目标,也是可以实现的目标。

其次,我们为“学生”加个中心词,即以学生的什么为本?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必先在教育信仰上达成尽可能多的共识,即教育是人道主义的事业,在这一点上,教育与其他行业本质地区别开来。因此,中心词显然不是以学生“分数”为本,因为如果“分数”成为教育的目的,则“学生”将沦为我们达到功利目的的工具。那教育是不是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呢?我认为“发展”是一个值得玩味的词,人的一生,从童年到老年,真是在发展着的吗?机体在发展?智慧在发展?德行在发展?灵魂在发展?我看未必,“发展”是进化论思想的产物,姑且可以用于“经济领域”或“物种繁衍”,却不适用于文化、艺术等领域,不可以用于教育领域,甚至用于具体的学生个体身上。以为教育有能力促进人的诸多方面的发展,是对人本身具备的宝贵本性的漠视。常识告诉我,人的灵性、创造性、好奇心等所有代表人固有特性的品质是不会发展的,反而可能随年龄增加而衰退。人的智慧甚至也不会随知识的增多而发展,而那些可以被测定的“发展”了的品质,只有知识和技能了,因而,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并未见其现实意义。显然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依然将孩子当成了“落后的”“欠发展的”“空洞的”物,而并未将人置于崇高的人道主义原则之下。童年、少年时代的孩子们在学校中永远成不了欣赏的对象,他们只是未成型的“半成品”而已。为了“促进”其发展,发展到我们认为应该达到的水平,我们可以不惜令学生们付出失去童年欢乐的代价。因此,“促进学生发展”依然可以成为抹杀孩子美好天性的借口。

我认为,这个中心词可以设定为“权利”,即教育以每一个学生作为人的权利为本,是基于以下三个原因。1.体现了人道主义的核心思想:捍卫人的权利;2.权利是可界定的,远比“发展”精确;权利关乎每一个具体的人,而不是部分或全部抽象的人;3.如果我们学会尊重每个人的权利,我们也学会了教育,因为,学生作为“公民”“未成年人”“受教育者”“教育消费者”的权利(权益)受到了充分的尊重,我们的教育才有可能成为平等的、自由的、科学的、富有人性关怀和人文精神的教育。

我记得10年前,上海市虹口区由幸福四平小学领头,率先提出学生的六项课堂权益:1.允许学生随时发言;2.允许学生插嘴;3.允许学生质疑老师;4.允许学生选择学习伙伴;5.允许学生满足合理的生理需要;6.允许学生再来一次。我为这样的校规喝彩!

总之,文化支持是建立创新教育体系的关键。对课堂来说也是如此,孩子们在课堂上如此生动活泼,尽情施展自己、表现自己,如果我们在理念上不能转到保护学生的权利上来,这样美好场景是永远也见不到的。

周二:监视是破坏和谐的大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