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第十一周 组织讨论(1 / 3)

第十一周 组织讨论

周一:在茶馆和星巴克里畅聊

在广东和扬州,为什么早茶是一种文化?因为这两个地方自古以来贸易兴盛,经济发展条件好,早茶时分可以谈谈生意、交换信息,当然也可以在喝早茶时会朋聚友、谈天说地。因为早茶是一种文化,所以不能把早茶认为是一群人一早口渴去喝茶的,人们是去到茶馆是聊天、商谈的。

聊天和商谈不同于正式的说话,演讲、说书、讲报告都是正式的说话,基本上就是“一言堂”,而聊天、商谈则是“复调”的、“多声部”的、“众声喧哗”的。聊天和商谈也不同于辩论、吵架,辩论和吵架是会伤了和气的,而商人们是讲究和气生财的。

成功的聊天和商谈必须满足三个条件:理想的环境、合理的逻辑、内容的自由转换。而三大条件中首先就是要有一个适合的环境和氛围。现在早茶的文化似乎有衰败的迹象,因为城市的生活节奏加快了,而人们也比以前更心浮气躁些,大家都为生计奔忙,慢慢地喝一上午茶的人少了,所以喝早茶几乎成了老年人的文化,可能年轻人的文化是星巴克的文化。

年轻人的时尚是星巴克的咖啡。都市年轻人去星巴克,他们难道是喝咖啡的吗?也不是,他们也还是去聊天和商谈的。星巴克号称要创造一个“第三空间”。什么是第三空间?在传统的定义上,人们生活的第一空间通常是家庭,这是我们饮食起居的生活场所。第二空间通常是公司或单位,这是我们白天8小时努力拼搏的场所。星巴克说欢迎大家来“非家,非工作”的第三生活空间,那是忙乱繁华都市中的一个小绿洲,是让奔波于家庭和办公室之间的现代人有个落脚转换的“第三空间”。在一本关于星巴克的书《一切与咖啡无关》中写道:“咖啡的消费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文化层次上的消费,文化的沟通需要的就是咖啡店所营造的环境文化,这种环境文化应该能够感染顾客,让顾客享受并形成良好的互动体验。”星巴克真正要推行的不是咖啡,而是咖啡因驱使下所体现着的自由气质的精神空间,这个空间里人们可以自在地发呆,当然也可以聊天、商谈。

本周开始我们要学习如何有效展开“课堂讨论”。人们在早茶时在咖啡店里的聊天和商谈,其性质上就是在讨论,是一种全方位的多向互动。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多向的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比之单向的师生相互作用具有更大的心理效能。有人可能会觉得不可理解,你说茶馆或星巴克里的人们在商谈,那是在讨论,OK,没有问题,可聊天怎么也是在讨论?难道课堂上允许孩子们聊天?

教师们在课堂上提出一个问题后,经常会紧接着说:“同学们,关于这个问题,大家自由讨论!”你看,最自由的讨论就是聊天了,聊天不就是全方位的多向互动吗?看似毫无意义的聊天在学习中发挥着着很大的作用,通过聊天所营造的轻松愉悦的情境,可以将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与现实世界拉的更近。可以说,聊天是人们运用知识的一种方式,课堂应该成为孩子们聊天的乐园。

与课堂提问和应答这种互动方式相比,孩子们之间的讨论应该更少地受到规则控制,甚至不一定要做结构化的轮流交谈,而是一种自由平等、自发自然的交谈,话语的“可碎性”是课堂讨论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早茶也好,星巴克也好,其实都不仅是在卖饮料,而是在卖环境,适合自由平等、自发的交谈的环境是可以标价的。

20世纪80年代,上海育才中学段力佩校长提出了有领导的“茶馆式”教学,在上海乃至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人称之为“读读、议议、练练、讲讲”教学法。其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议”,段力佩先生认为,课堂气氛不必过于严肃,不是只有教师讲学生听,还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像茶馆里那样,随便交谈议论。学生在读、议、练、讲活动中,互相切磋补充,也时时产生创见,有利于锻炼创造能力。

在茶馆里和咖啡店,有人发言,有人倾听,里头没有人强迫每个人都说话。真正的课堂讨论也是如此,良好的讨论应在学生中随意进行,讨论的主持者只是讨论活动的调控者而不是指挥者,更不是独裁者。教师要帮助每个孩子参与课堂讨论,可是不能认为只有踊跃发言才是参与。相反,我们看到太多的冠冕堂皇的讨论会,虽然发言者慷慨激昂、振振有词,可是这样的会议也只是单向性的信息传递,因为缺少人与人之间真实的思想交流,严格说来,那不是在讨论,而是在作秀。我想在茶馆和星巴克,我们是见不到这么虚假而丑陋的场景的。

聊天也好,商谈也好,经常会有奇谈怪论,有不少偏激的话。其实,这给所有参与者提供了多角度认知客观事物的机会,而客观事物存在和运动形式本来就具有多样性,这有利于打破认知上的“自我中心”,养成全面分析事物的习惯,同时保护了所有参与者的好奇心和创造精神。在茶馆或者星巴克,没有人要求句句都要符合标准答案,没有人在意你的出语惊人。

现代解释学创始人伽达默尔有句名言:“偏见并不是骂人的话,相反,它说明我们只能从某个特定的‘视界’来理解世界,该视界为我们提供了思想和行动的起点。只有当人们能够相互间展开交谈,由此产生不同的视界的‘融合’,形成新共识,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才是有可能的。”

但是,请大家不要误解,以为课堂讨论不需要主题,也不要任何规则。如果既没有主题也没有规则,那么这样的讨论就是在“胡扯”。我相信,如果茶馆和咖啡店里人们都是在“胡扯”,那么,大家都毫无收获,下次人们还会去吗?

在课堂里,教师的工作就是让孩子们放开说,却又要防止他们“胡扯”。

周二:别让辩论赛阻断了真理

1993年,我在一家高中当学生团委书记,成天跟比我小不了多少岁的学生玩在一起,玩到高级一点的活动就是辩论赛了。那时候电视直播“国际大专辩论赛”,议题也确实很值得讨论,比如“温饱是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艾滋病是医学问题还是社会问题”“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