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第18章 :创新是一种生存方式 (1)(1 / 2)

现在是一个激烈竞争的时代,企业和个人要想在这个环境中得以生存,必应求助于创新。创新可以提供全新的模式,可以铺设崭新的发展平台,可以让我们甩掉成功的包袱。成功不过只是一种暂时的成就,如果不能延续自己创新的本质,那么这种成功只是一种包袱,最终会导致我们在自满或者无视创新中失去继续成功的能力。

现代社会急速变化,不存在一成不变的优势。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够让自己的优势适应时代的发展,在不断的变革中创造新的优势。当一个人或企业度过了创业之初的那种生死存亡的时期进入到成长期或平稳发展期,这种“太平盛世”的景象最易让人放松警惕、懈怠不前。但环境是瞬息万变的,只有在变化中才能求生存、求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具备积极创新的意识和开拓创新的能力。

变化是永不停息的,危机又是难以预料的,我们只有不断地在时代潮流中运用变化,不断地创新,才能帮助自己及时调整位置,帮助企业及时调整策略,才能使我们永远在变化中持续保持领先优势,并将对手远远抛在后面,才能使我们自己走上职业常青的发展之路。

陈书栋——永不停止思考

【事迹回放】

陈书栋是郑州市农业局局长,河南省劳动模范。他先后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区域性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站,在农业产业发展和产业扶贫等方面做出了大量开拓性的工作。

陈书栋1977年考入河南大学历史学系,毕业后就一直从事农业经济的研究与管理工作。他是一个学者型的政府官员,曾获得省级二等以上科技成果奖6项,撰写农业经济专著和论文50多万字。陈书栋把“学习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当做自己的座右铭,把学习看作自己的第二生命。面对创新现代农业这一课题,陈书栋刻苦钻研了许多经济学理论著作和农业前沿科技著作,他还把学习的心得总结出来,先后完成了《双向承包与农村改革》、《庭院经济》、《农村双层经营发展与完善》等论文,并参与制定了《郑州市农民合作社章程》、《郑州市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为郑州的现代农业发展作出了规划。

陈书栋是郑州现代化农业的开拓者,他在发展农民合作社、建立农产品质量完全体系、产业扶贫等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经过深入调查研究,陈书栋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适应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组织平台,只有建立健全农民合作社才能在三农问题上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此陈书栋开始了在全市农村的试点工作,到2006年郑州市已经建成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33个,社员2万多名,经营方向多种多样。几年时间在陈书栋的带领下,郑州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成为了人们交口称赞的新农村建设的“郑州模式”。

陈书栋的成绩为他带来了很多荣誉,但他依然保持着一颗平常心,他说:“我是农民的儿子,无论走到哪里,我的心里始终装着农民。为农民办事是我的责任,我要是办不好才会心里不踏实。”

【职场感言】

创新需要各种条件,但基本上分为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如果说外界环境是创新的硬件资源,那么,思考就是创新的“软”资源。我们在创造性活动中,要善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独立的分析和思考,对问题的认识和解决有独创见解,不受他人暗示的影响,不依赖于他人的结论,努力防止思想的依赖性。

在广告界有这样一句话:“只要能够想到,就能够做到。”工作中疏于思考的直接后果就是工作方式变得单一、呆板。如果工作中总是安于现状,不求新,不求突破,思想懒惰,怎么能在工作中表现出优异的成绩呢。我们很多人在渡过了职业初期后,激情与活力逐渐减少,工作方法越来越机械,毫无创意可言。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从初级工变成了熟练工,却安于现状不积极寻求由熟练工进化成为技术工,不爱动脑不爱思考。

创新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工作取得进步,就是一个思考深入的过程。思考得多了,想到的方法自然就多了。当一个猎人打了一只兔子时,他就会想办法如何去猎一只鹿;当他猎到一只鹿时,他就会想如何去打一只熊。而只有这样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寻找更好更有效的办法,才有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猎人。工作何尝不是一个猎人的思考过程呢。

凡是善于引发灵感,能够形成创造性认识的人,都很会用脑。对一般人以为显而易见的现象,他们产生了疑问;一般人用习惯的方法解决问题,他们却有独创。他们的特点是喜欢思考,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提几个“怎么办”。任何创新项目的完成,都是思考和钻研探索的结果,因此就不能迷信、不能盲从、不能只用习惯的方法去认识问题,或只用已有的结论去解决问题,也不能迷信专家、权威,而是要从事实出发,从需要出发,去思考问题、探索问题,去寻找新的方法、新的答案、新的结论。

要促进灵感的产生,就必须多用脑,因为人的认识能力,是在用脑的过程中得到锻炼,从而不断提高的。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只有不断的锻炼自己的思维,才能产生越来越多的灵感,创新的能力才会不断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