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东方 都市 西方 武侠 架空 科幻 网游 悬疑 古代 幻想 都市 总裁 青春 唯美 文学 经典 经管 生活 婚姻 科普 纪实 亲子 其他 其他 其他 其他 其他 其他 其他
首页

第61章 父亲的意义——对电影中父亲形象的解读(1 / 2)

◎薛昭曦

我一直以来不热衷于看电影,在这个“读图时代”显得有些落伍。但是,我认为这和谈恋爱一样,宁缺毋滥。如果一部电影不能引起观影者的思考,那么它只能成为一次性消费品,而无法带来审美上的感动和意义上的追问。关于父亲,特别是电影中的父亲形象,很久以前,我就一直在思考。父亲在电影中的出现,有时超越了一般人对于父爱的诉求,成为一种文化和精神意味极深的隐喻。我想通过对《2012》《追风筝的人》《天伦之旅》这三部电影,从文化的角度切入并解读出现在西方电影中的父亲形象。

首先谈谈《2012》这部美国灾难片。这部电影,打动我并留给我思考的,并不是那些毁灭性的场面和紧张的故事情节,而是不断出现的父亲形象以及这种形象背后的价值隐喻。影片中,共有这样几位父亲:科幻小说家杰克逊以及他的父亲、印度科学家以及他的父亲、影射奥巴马的总统、那对双胞胎的父亲。影片延续了一贯的美国式的温情,在壮观的大场面下,还不忘表现人与人之间细致的感情。《2012》中表现得最为出色的,我想便是父爱。以杰克逊一家为主要线索,以点带面,所串起的是导演对于父亲形象的关注与认识。看完影片,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在一部灾难片里,导演不断地安排各种父亲形象?显然,影片所要表达的“父爱”主题已经超越了身体与血缘所建立的伦理意义上的父爱。从这个角度上看,《2012》其实是一部“寻父”主题的电影。在面对灾难与毁灭时,母亲的温柔已经无法安抚不安与失望了,人类急需找回“父亲”,带领着我们走向新生。其实,长久以来,父亲在西方的文化中一直被忽视,甚至是被有意回避。不论在文学,还是荧幕上,西方人对父亲的形象一直受到了“弑父情结”和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父亲往往代表着顽固、保守、因循守旧的暴君形象,他压制了自由意志、创造精神和超越意识。甚至在宗教信仰上,作为“天父”的上帝也不断被人怀疑,被人推翻。人类过度膨胀的“强力意志”把父亲赶出了精神家园。然而,在缺少父亲的世界里,似乎一切价值都失去了平衡,人类变得狂躁、不安、恐惧和无处归家。儿辈们并没有建立起一个更加合理的秩序世界,反而败坏了父亲所建立的基业。人类这种弃父行为最终招致了毁灭性的灾难。与其说《2012》表现的是现实中的事实灾难,不如说它是表现了西方人在精神上的价值灾难,是西方人长久积习的精神危机一次隐喻性的大暴露。然而,影片还是为我们指出了希望与出路。我想这种希望并不是来自于强权政治统治下造就的“诺亚方舟”,而是父亲的回归,长久以来被放逐的“父亲”被人类重新认识,人们急需一位在精神上能够带领他们、给予安全感的父亲。只不过,《2012》把这样宏大的主题,集中展现在了一个家庭中,甚至是杰克逊一人身上,最终也是这位作为小人物的父亲解救了全人类。但是,不得不说,在表达“寻父”主题上,《2012》做得并不成功。父亲形象虽然不断出现在影片之中,但是始终无法指向更高的意义世界。商业化的运作,更是大大降低了影片的文化内涵。虽然找到了“父亲”,但是最根本的问题——信仰,并没有得到解决。正是这方面的缺失和模糊,使得它无法跻身于优秀电影的行列。在同样一部有关“寻找”的电影里,在这方面比它做得成功,这就是我接下来要谈的《追风筝的人》。

同样是美国人拍的电影,《追风筝的人》在表现“父亲”时的精神内涵就比《2012》来得深。在这部影片中,我们似乎都只注意到了具体意义上父亲,即阿米尔的爸爸,作为一个有血有肉、全身充满硬汉骨气的父亲,这个形象的塑造显然是成功的。很多人都说,这是一部描写一个人追回友谊,重新面对自己曾经的懦弱的电影。但是我觉得,《追风筝的人》中所追的“风筝”远远没有这么简单。当然,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风筝”常常被理解为自由、民主、文明的美国文化,以此来与阿富汗塔利班政府的残暴、落后甚至野蛮形成鲜明对比。但是我更愿意从信仰层面来理解“风筝”的象征意义。这部电影,不仅仅是心灵的救赎,更是一次信仰的救赎,而这种救赎同样也通过“父爱”得以完成。影片中有一个场景:当阿米尔回到喀布尔,从塔利班人的手上救出哈桑的儿子索拉博,可是第二天醒来时却发现他不见了。于是他追着一个孩子的背影进入了清真寺。在清真寺里,他又一次洗净了手脚,跪在真主安拉面前。等他从清真寺出来时,他融入了众多信徒行走的洪流之中。我觉得这一个场景充满了寓意,阿米尔正是在这一次寻找之中,找回了自己的根,找回了作为一名“父亲”的责任,也寻找到了“父亲”的意义。这样一个电影场景的表现,恰恰体现了西方人对信仰的重新理解。阿米尔最后追回的除了自己曾经丢失的勇气外,最重要的还在于他完成了精神上的成人仪式。我们会发现,影片中的追逐背后实际上是与父爱交织在一起的。作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父亲形象,阿米尔的父亲对自己孩子充满了爱,这种爱不仅是勇气、责任,更是对自己信仰的执著与虔诚。所以阿米尔的回归,是为了完成作为一名伯伯(某种意义上就是“父亲”)所要经历的“灵魂的洗礼”。由于这是美国人拍的电影,对伊斯兰教的信仰他们可能把握得并不准确,但是影片中却始终暗含着西方人对宗教与信仰的理解。他们认为,只有信仰,只有精神之父,才能够使这个无序、充满暴力与邪恶的社会重回安宁。每个人只有找到自己精神上的父亲,才能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而寻找本身就是一种救赎。《追风筝的人》中“父与子”的关系,实际上已成为人类一个基本而又深刻的生存方式的隐喻。“寻父”更多是为了重塑“精神父子”,使子辈在“寻父”的体验中成熟自立,重新做人。世界上许多宗教,“主”必然是父亲的形象。作为伦理意义上的父亲,给予子辈的是最初的世界观,而作为精神意义上的父亲,他提供给子辈的是“存在”的出路和归宿。这正是《追风筝的人》以及众多“寻父”题材的西方电影中努力塑造一个具有完美道德人格的父亲形象、渲染伟大的父爱的一个重要原因。而这也正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在不断袪魅过程中所凸显的精神困境。从这一点上,《追风筝的人》在精神内涵上比《2012》有更多可供挖掘和解读的东西,也是它“与我心有戚戚”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关小说

有求必应 经典 / 连载
有求必应
彼得·梅尔
有求必应》的故事是从主人公班尼特在《国际论坛先驱报》上为了生计而刊登的求职广告开始的。 这则广告,引来了尽管很有钱但却想要逃避税收的居里安。 在法国美食以及居里安言语循循的诱导和小小的威胁下,班尼特接受了这份工作。 有钱可花,有佳肴可享,如此轻松的生活口味,为什么不接受?! 就在班尼特入住居里安在摩纳哥的公寓,约来了旧情人素西打算共度良宵时,故事出现了转机。 一只班尼特接收需转交给居里安的重要黑
0万字2019-02-01
水浒全传 经典 / 全本
水浒全传
施耐庵,罗贯中
全书以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为主要题材,艺术地再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反抗压迫、英勇斗争的悲壮画卷。
93万字2020-08-15
十日谈 经典 / 连载
十日谈
薄伽丘
书中讲述的,是在1384年,某城市瘟疫流行,10名男女在村中的一所别墅里避难。他们游玩欢宴,每人每天讲一个故事,10天讲了百个故事,这些故事多种多样,批判教会,嘲弄教传授的罪恶,谴责禁欲主义,深刻暴露了和斥责了封建贵族的堕落和腐败,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
3万字2019-01-07
ʫƷ 经典 / 全本
ʫƷ
【梁】锺嵘
选用近人古直笺注本为底本,由《诗品》研究专家曹旭先生整理,并附以导读和集评。古直笺之考订辨别或妙解阐发等有诸多精义,刊行后大受好评,其疏漏失误之处则由整理者在导读或按语中加以辨明。出于补正,书末附录整理者之《诗品》校正本,这是八十年来几代研究者校勘成果的总汇,供读者在阅读和征引时加以利用。
1万字2020-07-15
复乐园 经典 / 连载
复乐园
约翰·弥尔顿
该书是英国著名诗人、政治活动家弥尔顿继长篇圣经题材诗《失乐园》之后的又一力作,也可说是《失乐园》的续篇。
5万字2019-03-29
奥林匹斯的春天:诺贝尔文学奖文集 经典 / 连载
奥林匹斯的春天:诺贝尔文学奖文集
(瑞士)施皮特莱尔著
诺贝尔文学奖,以其人类理想主义的伟大精神,为世界文学提供了永恒的标准。其中所包含的诗、小说、散文、戏剧、哲学、史学等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杰作,流光溢彩,各具特色,全面展现了20世纪世界文学的总体各局。这些路数迥异的作家,虽语种不同、观念不同、背景不同,但他们那高擎思想主义旗帜的雄姿是相同的,他们那奋勇求索的自由精神是相同的。而他们的雄姿,无不闪现于他们的作品之中;他们的精神,无不渗透于这些作品的
15万字2019-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