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第1章 序言(1 / 2)

所谓“三言”,是指明代冯梦龙编纂的三部白话短篇小说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一般,将冯梦龙的“三言”和凌濛初的“二拍”合称。“三言二拍”代表着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其中“三言”部分篇章是冯梦龙在宋元旧话本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和加工而成,“二拍”——《一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则基本上是凌濛初个人独立创作的。

与宋元话本直接来自说唱场不同,“三言二拍”是文人的书案之作,但文本还保留着宋元说话的程式,由入话(头回)、正文、结尾几个部分组成,模拟说书人的口气讲述故事,故也被称为拟话本。它主要是在短短篇幅中描摹世态人情,揭示市井众生相。其丰富多彩的社会人情的展示,个性突出的人物形象的塑造,腾挪多变的情节关目的设置,紧扣人心的生命情感的历练,使“三言二拍”无愧为古代小说中的经典,数百年来深受读者喜爱。

冯梦龙的“三言”编纂时间较凌濛初“二拍”稍早,凌濛初“二拍”的创作即是在“三言”编纂和发行成功的刺激之下由书商敦促而成的。这样看来,冯梦龙的“三言”实有开启之功。

冯梦龙(1574~1646),字犹龙,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苏州)人,生活在明代社会由盛而衰的时期。早年热衷功名,然而自二十岁左右成为生员后,屡试不中。直到崇祯三年(1630年),五十七岁的冯梦龙终于成为一名岁贡生。大约在成为贡生的次年,出任丹徒县训导。崇祯七年(1634年),六十—岁的冯梦龙升任福建寿宁县知县。六十五岁时(崇祯十一年,1638年),离任回到苏州。明末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的声势浩大,明王朝政权飘摇欲坠。在这兵戈四起、分崩离析的战乱时代,七十三岁的冯梦龙怀着满腔忧患离开人世。

冯梦龙有一兄一弟,哥哥冯梦桂,弟弟冯梦熊。冯家三兄弟都有文名,而冯梦龙最突出,故当时有“吴下三冯,仲其最著”之说(见梅之涣《叙〈麟经指月〉》)。冯梦龙的朋友称赞他“早岁才华众所惊,名场若个不称兄。一时名士推盟主,千古风流引后生”(文从简《赞冯犹龙》)。冯梦龙“才情跌宕,诗文丽藻,尤明经学”(《苏州府志》卷八十一《人物》)。他一生著述丰富,经、史、子、集,无所不治。曾经专力于《春秋》之学。科举失意,年轻时流连歌楼舞馆,曾经爱恋过名妓侯慧卿,侯慧卿却另嫁他人。在混迹歌馆茶坊的日子,冯梦龙得以广泛接触下层社会,了解市民的需要,对编写通俗小说、收集民间山歌有着重要的作用。

冯梦龙可算得上一位通俗文学大师,他在戏曲、小说、俗曲等通俗文学方面更多着力。在晚明个性思潮的影响下,他主张文学要书写真情,搜集、整理了《桂枝儿》、《山歌》等民歌集,提出要“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童痴一弄·山歌》序)。创作了《双雄记》、《万事足》两种戏曲,评改传奇数十种,增补、重订了《新平妖传》和《新列国志》等长篇白话小说,尤其重要的是编纂了“三言”这三部白话短篇小说集。冯梦龙强调小说的社会教化作用,他说:“我欲立情教,教诲诸众生。”(龙子犹《〈情史〉序》)他解释“三言”的命名道:“‘明’者,取其可以导愚也;‘通’者,取其可以适俗也;‘恒’则习之而不厌,传之而可久。三刻殊名,其义一耳。”其编纂“三言”的目的就在于,娱乐大众的同时,对民众进行劝谕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