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第8章 古代的意境学说(2)(1 / 3)

他在《诗品》中探索诗歌不同的风格与意境,既提倡多样化,但最推崇“冲淡”、“高古”、“自然”、“含蓄”,首肯陶谢王孟的山水田园诗的意境美。他以韵味说评诗,讥“元白力勃而气孱,乃都市豪估耳”(司空图《与王驾评诗书》),还不屑提《诗经》、汉乐府中的叙事诗、高岑的边塞诗及杜甫的秦中诗。他把诗美凝聚在意境范围内,更偏爱阴柔优美的意境,以“韵味”为其最高的审美意蕴。这是他把人与社会的矛盾化为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审美主客体的和谐,以儒为体以释道为用思想的艺术体现,是他安慰苦闷心灵的药方,亦是文人高蹈洁身自好人格的外化。

2.宋末严羽的兴趣说

严羽说:“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而《沧浪诗话·诗辨》古人未尝不读书、不穷理。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诗者,吟咏情性也。”严氏的主要贡献是在批评宋诗的基础上朦胧的认识到诗歌的抒情性及形象思维的特点,创为“别材”、“别趣”之说,在诗歌审美主客体上突出主体的“兴趣”与“妙悟”。他提出的“别材”,意为“非关书”的“不落言筌”的别种才质;“别趣”则是“非关理”的“不涉理路”的别种情趣。这种别材别趣,即是使诗“吟咏情性”达到“一唱三叹”、“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材趣,约同于现代的形象思维。这种别材别趣体现在诗歌中,既是一种审美要求,也是一种审美情趣,即他所谓“兴趣”。具体的解释就是盛唐诗歌那种“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莹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情韵之美。其内涵为两个因素:兴,从传统的“比兴”中发展而来,指“托事于物”、“立象于前”的艺术意象,或艺术形象;趣,从“韵”、“味”中发展而来,主要指情感情趣。二者结合,则是一种情景交融、含蓄蕴藉、深沉隽永、空灵通脱的艺术境界。它上承司空图的“韵味”,下启胡应麟的“兴象”与王士祯的“神韵”,是一与意境相通的概念。不过严羽比王昌龄、皎然、司空图诸人更强调主观精神而以禅喻诗,讲究“妙悟”。他说:“禅家者流,乘有小大,宗有南北,道有邪正;具正法眼者,是谓第一义。”他进一步主张“妙悟”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故也。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严羽的兴趣说侧重的妙悟,近于今天现代派的“意象直觉感”和“用心灵照亮世界”,即在审美主客体关系中突出审美主体,是诗人之主观精神神游于自然山水,领悟其情趣的自我表现。其兴趣说是唐宋诗画的艺术总结,又反映了禅宗及陆氏心学等社会思潮。它开启了明清的“童心”、“性灵”说,特别是王士祯的神韵说。严羽论诗注重审美主体,主张学盛唐,且“忧游不迫”与“沉郁顿挫”并重。但因南宋末代风习的影响,南方山水的陶冶加上禅宗直觉妙悟与道家自然哲学的影响,他更为推崇王、孟一派的“忧游不迫”,其诗评九品中音重“高、古、深、远”四品即是明证。

3.清初王士祯的神韵说

宋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日益没落,诗文等正统文学日渐式微,直面社会人生的作品几乎绝迹,模山范水表现内省意识的作品取得了绝对的优势,儒释道融合的意境说则更加偏向释道。古代意境说的最后一个里程碑是王士祯的神韵说。“神韵”说源于绘画,南齐谢赫、唐人张彦远曾以神韵来评画中人物,后世亦用来评论山水画的意境。以“神韵”评诗首推胡应麟,其后陆时雍、王夫之响应其说,但他们都没有深入系统地阐述,王士祯以其为本源,发展成了“神韵说”。所谓神韵,分开说指作者性情的神与作品风致的韵,合之则是与司空图的“韵味”、严羽的“兴趣”相近的美学范畴,即意境。不过王氏的“神韵”具有与司空图、严羽不同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