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第1章 [爱尔兰]詹姆斯·乔伊斯(1882-1941年)(1 / 2)

作家简介

《研究性学习丛书-外国文学》本书分为詹姆斯·乔伊斯、杰克·伦敦、约瑟夫·康拉德等部分。

乔伊斯生于都柏林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从小在天主教耶稣会学校接受严格的古典文化和宗教教育。中学毕业前,他就决心从事文学创作,以此同都柏林庸俗无聊的社会生活决裂。1898年,16岁的乔伊斯进入都柏林大学学习现代语言课程,在此期间,他把不少精力花在课外阅读上,并陆续建立了同易卜生、叶芝等名家的联系。大学毕业后他先后到英国、意大利和瑞士旅行,宣布“自愿流亡”,与原有的宗教信仰决裂。1904年起,他先后在罗马、的里雅斯特、苏黎世等地以教授英语为生,完成了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书至1917年得以问世。乔伊斯从小就患有眼疾,成年后更加严重,1917至1930年间曾做过25次眼科手术。虽如此,他却从未中止创作。1922年出版了他的骇世之作《尤里西斯》,确立了他的意识流小说大师的地位。1939年,在双目几乎完全失明的情况下,他又完成了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为芬尼根守灵》。

《都柏林人》这是意识流小说大师乔伊斯早期的、也是惟一的一部短篇小说集。之所以选了它,而不谈他的另一部被奉为此流派典范之作的长篇《尤里西斯》,是因为这本书正介于作者从现实主义向自由联想、内心独白等创作方法的转变之间,一般读者接受起来更容易些。“意识流”一词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提出,他认为:“意识并不是片断的连接,而是不断流动的;用一条河或一股流水的比喻来表达它,是最自然的了。”1884年,詹姆斯在《论内省心理学所忽略的几个问题》一文中首次提出这一理论。在这种学说以及弗洛伊德、柏格森等哲学家的影响下,西方作家开始重视对人物精神世界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并陆续涌现了法国的普鲁斯特、英国的伍尔夫、美国的福克纳等现代文学大师,而乔伊斯即是这个思潮的先驱之一。

《都柏林人》是一部短篇小说集,共收有15个短篇,根据“童年、青少年、成年和社会活动”这样四个阶段来安排故事顺序。其中大部分篇章都是作者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成的,可以看作是他对往事的一次彻底清算。作为意识流小说的先驱之一,乔伊斯在1903年创作本书时,就开始了对其故乡都柏林人内心世界的探索,只不过,这期间他还深受易卜生、莫泊桑与契诃夫等现实主义巨匠的影响,惊人的艺术个性尚未显示出来,但是,这些朴实的故事,已经若隐若现地透露出他善于描摹心理、运用象征性意象渲染气氛以及衬托情节或暗示性格的手艺了。其中“童年”部分由三个互相联系的短篇小说构成,叙述一个无名小孩对成人世界的探索以及所引起的内心感受,构成了一组复调式的三部曲,我们只看这一部分。

《都柏林人》是十五个故事汇集起来,宛若一幅印象主义的绘画,笔触简练,错落成篇,浮现出苍凉世态,遥远、清冷,然而精致,是上上之品。

第一篇《姐妹》叙述小孩对一位神父去世的反应。这个神父在他死去前的一年里行为异常,人们觉得他“死得蹊跷”,是什么缘故呢?故事通过小孩的意识逐步解开了这个谜:原来这个神父本身失去了对宗教、对上帝的信心,隐藏在神父之死背后的是一种精神上和宗教上的崩溃。小孩见过神父的遗体后得到这样的启示:“牧师的圣职使他不堪忍受”。第二篇《路遇》写小孩厌倦学校中压抑的空气而与另一同学逃学,在都柏林河边港口游荡,寻找一个“绿眼睛”的外国水手,但毫无结果。一次,他们偶然与一个流浪者相遇,此人的言行举止,表明他是个性变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