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东方 都市 西方 武侠 架空 科幻 网游 悬疑 古代 幻想 都市 总裁 青春 唯美 文学 经典 经管 生活 婚姻 科普 纪实 亲子 其他 其他 其他 其他 其他 其他 其他
首页

第1章 序言(1 / 3)

武在平

丁玲,原名蒋伟,字冰之。丁玲是常用的笔名,一九〇四年十月十二日生于湖南临澧县一个地主家庭。丁玲四岁丧父,跟随冲破封建藩篱而坚持走自立之路的寡母在常德长大。“五四”运动爆发时,丁玲正在桃源第二女子师范学校读书,积极参加了当地游行、演讲、剪辫子的学生运动,还在本校附属的平民夜校教课。后转入长沙周南女子中学,受到进步教师的影响,因抗议校方解雇进步教师,转入实行男女同校的岳云中学。

一九二二年初,丁玲离开湖南到达上海,进入共产党人所办的平民女子学校,同陈独秀、李达等著名共产党人开始接触。是年秋,到南京自修文学,并在南京结识了刚从苏联回国的瞿秋白,由瞿秋白介绍,到上海入共产党人办的上海大学中文系。一九二四年春,离上海到北京,在北京大学等校旁听文学课程,补习数理化,学习绘画。在北京,丁玲结识了学徒出身的青年诗人胡也频。一九二五年与胡也频结婚。

一九二七年十二月,丁玲的第一篇短篇小说《梦珂》在《小说月报》上发表。翌年二月,又发表了早期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此后,连续发表了《暑假中》、《阿毛姑娘》、《自杀日记》、《庆云里中的一间小房里》等十几篇小说。一九二七至一九二九年间的这些作品,分别收入《在黑暗中》、《自杀日记》及《一个女人》等集子中。这些作品,描写了一系列在新思潮的影响下冲出封建家庭的知识女性,她们对旧礼教深恶痛绝,对黑暗社会满腔愤懑,强烈地要求个性解放,追求恋爱自由和新的生活,但由于没有找到正确的道路,看不到光明和希望,因而思想苦闷、空虚、伤感,甚至绝望;莎菲是其中最突出的代表。由于作品富有时代色彩,又写得大胆细腻,形象生动,得到许多青年读者的共鸣。从此,丁玲成为引人注目的女作家。

一九三。年五月,丁玲加入了以鲁迅先生为首的左翼作家联盟。在这前后,丁玲的创作倾向发生了明显变化。一九二九年写成长篇小说《韦护》。一九三一年创作了以十六省大水灾为背景的中篇小说《水》,还有中篇小说《一九三。年春上海》(一)、《一九三〇年春上海》(二)、长篇小说《母亲》(未完成),以及收入短篇小说集《水》、《夜会》、《意外集》中的二十多篇作品。与前期相比,这些作品题材扩大了,革命者的工作与生活、工人农民的苦难与反抗,都得到反映,原先那种浓重的感伤情调得到克服,革命的热情洋溢在字里行间。

一九三一年一月,胡也频被国民党反动政府逮捕,二月被秘密枪杀于上海龙华。丁玲在悲愤之中要求去江西革命根据地工作,后服从党的决定留在上海。一九三二年三月她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左联”组织部长、党团书记等职务,并主编“左联”机关刊物《北斗》。

一九三三年五月,丁玲被国民党特务秘密绑架,押解到南京囚禁三年多,她的作品被全部查禁。左翼作家和进步人士宋庆龄、鲁迅、蔡元培、杨杏佛等以及国际文化名流古久里、巴比塞、罗曼,罗兰等提出抗议和发起营救运动。一九三六年九月,丁玲在党组织的安排下逃离南京。

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丁玲经西安到达中央苏区陕北。同月,筹备并成立“中国文艺协会”,当选为主任,并任中共中央警卫团政治部副主任。一九三七年八月,率领“西北战地服务团”赴山西抗日前线,宣传抗战,慰劳将士。在繁忙的行军和工作之余,丁玲写出大量作品,较著名的有短篇小说《一颗未出膛的枪弹》、《泪眼模糊中的信念》、《我在霞村的时候》、《夜》、《在医院中》,散文《彭德怀速写》、《记左权同志话山城堡之战》,杂文《三八节有感》等。一九四二年丁玲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更加自觉地深入群众生活,以文艺为人民服务,写下《田保霖》等十余篇报告文学。这一时期的创作,开辟了新的天地,无论是思想水平还是艺术水平,都有了明显的进步。伟大的民族革命斗争,新民主主义人民政权建设,成为这些作品的主要内容;昂扬的革命精神,开朗明快的格调,给人以鼓舞与教育力量。

一九四六年至一九四八年,丁玲在华北多次参加土地改革工作,积累了大量创作素材。一九四八年六月,反映土改运动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乾河上》完成。小说深刻而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农村的封建制度和农民心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巨大变化,这是最早出现的反映土地改革运动的长篇小说之一,是丁玲创作生涯的里程碑。小说出版后,得到高度评价,被认为是实践延安文艺座谈会提出的文艺为工农兵方向的可喜的巨大收获,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长篇小说,荣获一九五一年斯大林文学奖金二等奖。被译成多种外文版本,至今在国内外流传不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丁玲先后担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常委、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党组书记及常务副主席、《文艺报》主编、中央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央宣传部文艺处处长、《人民文学》主编等职务,并当选为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曾作为妇女代表团、和平代表团、作家代表团的成员,多次去东欧、苏联出席国际性会议。这个时期她的重要代表作是《粮秣主任》和散文集《欧行散记》。

一九五五年,丁玲被错误定为“丁(玲)、陈(企霞)反党集团”的主要成员;一九五七年被错划为“丁(玲)、冯(雪峰)右派反党集团”的主要成员;一九五八年遭受“再批判”,被开除党籍,送往北大荒“劳动改造”;“文化大革命”期间又入狱被监禁五年多。这二十多年时间中,丁玲在创作上几乎是空白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丁玲的冤案得到平反。

在我国“五四”以来的新文学史上,丁玲是以她的小说著称于世的,同时她的散文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其中不少优秀篇章堪称我们民族散文的珍品。丁玲的散文创作,几乎是和她的小说创作同时开始的,一九二八年春天,在她的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问世之际,她的散文《素描》和《仍然是烦恼着》也相继发表,从此开始,丁玲向读者奉献了《一年》、《一二九师与晋冀鲁豫边区》、《陕北风光》、《到前线去》、《欧行散记》、《跨到新的时代来》、《丁玲散文集》、《丁玲散文近作选》、《访美散记》、《丁玲散文选》等十部散文集。这些散文反映着作者坎坷的生活道路和人民革命的艰难历程,打着作者创作个性的独特印记,与同时代女作家的散文比较起来,丁玲既不同于冰心的清丽雅致,用温婉的话语,唱着“爱”的歌,作着美妙的人生梦;也不同于庐隐直爽坦白,用哀伤的调子发泄内心的痛苦,厌恶这苦难的人生。丁玲的散文,就思想内容来说,既不谱作托物言志的心曲,也很少写借景抒情的篇章,而是较集中地描写革命斗争生活中的各种人物,突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斗争及其在斗争中的心灵活动;就艺术风格而言,则是通俗流畅、质朴自然,细膩而不雕琢,沉郁之中透出豪放,活泼豁达之中洋溢着激情。读丁玲的散文,犹如登高山观日出,在海上看激浪,高远辽阔而又缕缕分明,波翻浪涌而又清新俊逸,使人心潮澎湃而又情思悠悠。

丁玲的抒情散文很少描写纯属个人狭小天地的并无多大意义的生活或自然界的风花雪月,而是关注着人民大众的疾苦和时代风云的变幻,这与丁玲坎坷的生活道路和特殊的革命经历有着极大的关系。她说:“我感到寂寞、苦闷,我要倾诉,我要呐喊,我没有别的办法,我拿起了笔,抒写我对旧中国封建社会的愤懑与反抗。因此,我很自然地追随我的前辈如鲁迅、瞿秋白、茅盾等人,和他们一样,不是为了描花绣朵,精心细刻,为了艺术而艺术,或者只是为了自己的爱好才从事文学事业的。不是的。我是,为人民,为民族的解放,为国家的独立,为人民的民主,为社会的进步而从事写作的。”(丁玲:《我的生平与创作》)正因为丁玲的散文紧贴着时代,紧贴着人民,因而她的散文能在短小的篇幅中显示出广阔的历史视野和澎湃于生活激流的现实内涵。

丁玲最早引人注意的一篇散文《五月》发表于一九三二年。作者借五月的风吹过上海的一个又一个角落,概括了整个中国当时的苦难和耻辱,诉说着对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愤怒,抒写了对未来光明的憧憬。作品真实地记录了三十年代大上海光怪陆离的社会景象,表现出那一时代的国际、国内的各种动态,满怀激情地讴歌了灿若星辰般的“工人罢工”、“灾民蜂起”和井冈山新生的红色政权。作者还用象征手法写道:“太阳还没有出来,满天已放着霞彩”,鼓励受苦受难的劳苦大众团结起来,为生存而战斗,踏着那些陈旧的血渍,“无所畏惧的向前走去。”作品形象地反映了大革命失败后两个阶级激烈搏战的形势,深刻揭示了新的革命高潮即将到来的时代特征,整篇作品充满着一种健康、乐观的深情和画意。这是一篇构思巧妙、出手不凡之作,显示了丁玲善于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散文写作才能。

丁玲的抒情散文在真挚的感情中,还蕴含着作者的哲理和思想,这些哲理给作品增加了思辨的光彩,加深了作品的意境,它在作品里是自然的显现,是融化于作品的血肉,是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风雨中忆萧红》写于一九四二年,这是一篇文字优美而又内涵丰富的散文,它象一首朦胧诗,给人许多启迪和联想。散文的开头用了许多篇幅写自然界的风雨,“肮脏的云成天盖在头上”,水声“不断地哗啦哗啦在耳旁响”,看不见的细雨打湿了地面,“轻柔的柳絮和蒲公英都飘舞不起而沾在泥土上了。”在这种令人压抑的空气中,作者忆念萧红,更增加了一种悲哀的情绪。自然环境象征着旧中国灰暗的社会形势,抒发了自己对文友早逝的极度的愤懑。作者对萧红的回忆,没有写一些生活中琐细的事情,而是更多地写了萧红的气质、性格,并抒写自己对人生价值的追求。由此作者对人生的价值作了哲理上的概括:“在这样的世界中生活下去,多一个真实的同伴,便多一份力量,我们的责任还不只在于打开局面,指示光明,而还是创造光明和美丽;人的灵魂假如只能拘泥于个体的褊狭之中,便只能陶醉于自我的小小成就,我们要使所有的人都能有崇高的享受,和为这享受而做出伟大牺牲。”作者并没有因文友的早逝而消沉苦闷,在结尾处作者写道:“风雨已停,朦朦的月亮浮在西边的山头上,明天将有一个晴天。”

在文学的百花园里,散文和诗是两朵最亲近的姐妹花,虽然它们各具特殊的风姿和逸韵,但它们在色泽芬芳上却有不少相同之处,有些清新隽永的散文,洋溢着动人的画意诗情,人们称之为“散文诗”。苏联作家乌斯托夫斯基指出:“真正的散文是充满诗意的,说像苹果饱含着果汁一样。”丁玲的抒情散文中,有些散文感情充沛,想象丰富,语言优美动人,充满了诗情画意。这类作品与其说是散文,不如说是“散文诗”。《诗人应该歌颂您》是丁玲献给病中的宋庆龄同志的,作者用诗的语言和画的意境,高度概括而又十分生动、具体、形象地描绘了宋庆龄同志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为我们塑造了一尊宋庆龄同志崇高而美丽的诗的玉雕。作者以丰富的想象,选择适当的比喻,首先描绘了春天盛开的花朵,秋天傲霜的秋菊,冬天清白飘洒的白雪,写出生活中的自然之美,然后将笔锋转向人民敬羡的伟大女性一一宋庆龄,她要比春花、秋菊、白雪更加皎洁、晶莹,生动形象地层示出宋庆龄高雅、圣洁的美好情操。这篇散文语言精粹简洁,而且恰当地使用了修辞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抒情效果。如在刻画宋庆龄的性格特征时采用了排比、对比、四字格交错使用的手法。“有的英雄,勒马挥刀,叱咤风云;有的英雄,豪情满怀,才华横溢。有的人能言善辩,八面玲珑;有的人拉帮结派,拍马吹牛。只有您,幽静细致,一派斯文,温柔中显露刚强,平稳中突出智慧。有人说上帝造人,但上帝能造出您这样美丽的灵魂吗?”宋庆龄在生命垂危之际,终于实现了毕生的宿愿一一加入中国共产党,作者连用三个排笔句表达了无限的兴奋之情,“我们鼓掌,我们激动,我们频频呼唤:欢迎您,宋庆龄同志!”接着又采用倒装手法“庆龄同志,我们欢迎您。”既加重感情色彩,又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增强了语言变化。宋庆龄的一生,有如高山仰止,风云舒卷,气象万千,丁玲却在一两千字的短文中,写得巨细包容,形神兼备。自然中见出洒脱,朴质里每含俊逸。

相关小说

有求必应 经典 / 连载
有求必应
彼得·梅尔
有求必应》的故事是从主人公班尼特在《国际论坛先驱报》上为了生计而刊登的求职广告开始的。 这则广告,引来了尽管很有钱但却想要逃避税收的居里安。 在法国美食以及居里安言语循循的诱导和小小的威胁下,班尼特接受了这份工作。 有钱可花,有佳肴可享,如此轻松的生活口味,为什么不接受?! 就在班尼特入住居里安在摩纳哥的公寓,约来了旧情人素西打算共度良宵时,故事出现了转机。 一只班尼特接收需转交给居里安的重要黑
0万字2019-02-01
水浒全传 经典 / 全本
水浒全传
施耐庵,罗贯中
全书以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为主要题材,艺术地再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反抗压迫、英勇斗争的悲壮画卷。
93万字2020-08-15
十日谈 经典 / 连载
十日谈
薄伽丘
书中讲述的,是在1384年,某城市瘟疫流行,10名男女在村中的一所别墅里避难。他们游玩欢宴,每人每天讲一个故事,10天讲了百个故事,这些故事多种多样,批判教会,嘲弄教传授的罪恶,谴责禁欲主义,深刻暴露了和斥责了封建贵族的堕落和腐败,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
3万字2019-01-07
ʫƷ 经典 / 全本
ʫƷ
【梁】锺嵘
选用近人古直笺注本为底本,由《诗品》研究专家曹旭先生整理,并附以导读和集评。古直笺之考订辨别或妙解阐发等有诸多精义,刊行后大受好评,其疏漏失误之处则由整理者在导读或按语中加以辨明。出于补正,书末附录整理者之《诗品》校正本,这是八十年来几代研究者校勘成果的总汇,供读者在阅读和征引时加以利用。
1万字2020-07-15
复乐园 经典 / 连载
复乐园
约翰·弥尔顿
该书是英国著名诗人、政治活动家弥尔顿继长篇圣经题材诗《失乐园》之后的又一力作,也可说是《失乐园》的续篇。
5万字2019-03-29
奥林匹斯的春天:诺贝尔文学奖文集 经典 / 连载
奥林匹斯的春天:诺贝尔文学奖文集
(瑞士)施皮特莱尔著
诺贝尔文学奖,以其人类理想主义的伟大精神,为世界文学提供了永恒的标准。其中所包含的诗、小说、散文、戏剧、哲学、史学等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杰作,流光溢彩,各具特色,全面展现了20世纪世界文学的总体各局。这些路数迥异的作家,虽语种不同、观念不同、背景不同,但他们那高擎思想主义旗帜的雄姿是相同的,他们那奋勇求索的自由精神是相同的。而他们的雄姿,无不闪现于他们的作品之中;他们的精神,无不渗透于这些作品的
15万字2019-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