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第20章 民族风情的时代变奏——评马治中的小说创作(1 / 2)

当我们步入回族作家马治中的小说世界时,会感到有一股浓郁的民族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那别开生面、饶有情趣的下“方”比赛(《“方”迷新传》),那穿涛劈浪、历尽沧桑的羊皮筏子(《黄河之神》),那山村姑娘优美而迷人的“花儿”(《在那荒僻的山沟里》),那神圣虔诚、满怀热望的麦收开镰仪式(《抢黄》),都似一首首流动的诗,一幅幅飘动的画,给我们以新鲜的感受和美的陶醉。

确实,自发表《带班组长》马治中开始小说创作以来,他满怀着对于自己民族的热爱,以独特的民族审美眼光,着力捕捉民族生活中的美好层面,动人地描写了回族人民淳朴、迷人的乡情民俗,热情地歌颂了他们那美好的生活情态,从而给人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

例如,他的《西域回回》。作品一开始,就绘声绘色地描写了龙河镇上“西域回回”蓝生祥卖羊杂碎的吆喝声:

哎——吃来!现宰现烩的壮羊杂碎!碗大汤宽舀得稠哟,满碗转圈的辣子油!哎——吃来!经济实惠,味道可口,五毛一碗,外带赊欠吔——

这一声吆喝,先声夺人。作品运用富于地方色彩的语言,不仅将宁夏回民特有的风味小吃羊杂碎介绍得香气诱人,而且也使那个体格健壮、性格豪爽的“西域回回”的形象跃然纸上,使我们形象地了解到了回族人民的饮食、文化以及民族心理,从而留下了美好的印象。由于目前有一些人对于回族的习俗、文化还不甚了解,由于我们的文艺作品表现回族人民美好风情的尚不是很多,因而,马治中作品中的这种表现,就是难能可贵的,它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于回族人民的了解和热爱。

民族作家表现民族生活的美好风情,这是文学民族化的基本要求,也是少数民族作家应尽的责任。然而,如果把文学的民族性仅仅理解为对于某一民族、某一国家和地区的风俗、习惯、特色的忠实描绘的话,那么,这种民族性是不够的,它仅仅是“真正艺术作品的必备条件”。表现民族风情必须同民族的社会生活结合起来,特别是同时代的节奏和精神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达到文学民族化的更高要求,才能创作出更真实、深刻的文学作品。

曾经有过这样的观点,认为文学的民族特点与时代特点是分离的,甚至是对立的,这是不对的。文学的民族特点与时代特点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只有通过富于色彩的民族生活内容,才能更真实、更生动地展示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时代精神来;只有通过时代的精神、印痕和基本特征,才能更形象、更具体、更深刻地反映出民族社会生活的基本风貌和发展动向来。马治中的作品就是既有民族特点,又有时代特点,并且将这两者较好地结合起来的。他的《西域回回》,生动地反映了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回族人民传统的经济生活和思想观念的变化。他的《背锅媳妇》,形象地描绘了党的农村经济政策放活后,回族人民生活的提高和精神境界的升华。他的《三代人》则深刻地提出了当前民族生活中需要引起人们注意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作品表现的是:在一个三代同堂的家庭里,爷爷苏万才笃信伊斯兰教,不仅一次就捐款200元盖清真寺,而且要让孙子木撒退学念经。儿子苏盼明和老爹有着同样虔诚的宗教信仰,但他更看重现实,关心的主要是如何种好地里的庄稼。孙子木撒虽然十分敬爱爷爷,尊重爷爷和父亲的信仰,但他更向往着新的知识和新的生活天地,坚持不愿意退学。正当他们为不同的生活观念而冲突不下的时候,苏盼明却发现眼下急用的化肥提单不见了。在一家人着急万分的时候,苏万才想起来了,是自己不识字,将它作为无用的纸片烧了。他虽极度懊悔,但已无济于事。恰在这时,木撒想起老师讲过,发票有好几联,便到供销社查出了存根,并到大队写了证明,补上了手续。眼前的事实深刻地教育了苏万才,使他明白了有文化的好处,痛感到再也不能让孙子走自己的老路,过自己过的那种日子了。这样,作品通过一家三代人生活道路和思想观念的冲突,不仅形象地提出了发展民族教育这样一个重大问题,而且深刻地揭示出了新的时代回族人民生活、思想观念的变化与进步,从而给人以深刻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