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第六节 各类教育方兴未艾(2 / 3)

2001年,省教委启动“名师名校长培训工程”,义乌有22位名师培养对象参加北师大、华师大专题培训。同时,义乌市也开展本地的中小学骨干教师的培训工作,促进“潜在名师”成长,受训人数230余人次。2005年,义乌市教育局与上海部分区教育局签订交流合作意向书,当年就共有8位教育骨干前往上海杨浦中学、控江中学、延安中学等学校见习培训,从而学到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三、职业教育

职业技术教育是初中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鲜明的办学特色和高质量的教学,为义乌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一批骨干专业人才。义乌是一个传统农业县,在上世纪80年代末之前,职业学校大多开设种殖、养殖专业,随着义乌乡镇企业和商贸的发展,服装制作、机械、烹饪、财会、计算机、电子商务等专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1988年,义乌市政府提出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要同实施燎原计划相结合,健全农业、科技、教育三位一体组织,培养新型农民。当年,义乌市便建立了10个面积为33.3公顷以上和3个面积66.6公顷以上的青枣高产速生示范基地作为涉农专业的实验用地。

之后,黄山乡初中和义亭中学先后试行“初三分流教育”和“高三分流教育”,除了政治、语文、数学等基础文化课,重点学习农牧专业,兼学农村实用技术,为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和未来的职业做准备。

90年代初,义乌职业教育形成外靠联办、内建实体、校企结合、产教结合、产销结合、长短结合、学以致用的办学模式。教材借用相应专业的中等专业学校教材,取其应知应会的实用部分。教学内容则根据专业,学习种植、养殖等知识并配合课后实践,还包括经商常识、工商法规、商品识别和合同协议写作等实用知识和技能。

1990年,义乌城镇职业学校首次招收列入分配计划的技工班,专业为车工、钳工、食品等,成为金华市第一所附设技工班的职业学校。学生下厂实习时,实行包工厂、包工种、包师傅、包岗位。毕业时,许多学生已成为各行各业的业务骨干,有的优秀毕业生以技术为基础,自己创办企业获得成功。

经过几年的试行,全市在1992年开始推广“初三分流教育”的经验,有21所学校实行“初三分流教育”,凡是不参加中考的学生全部参加短期实用技术培训。从1994年秋季开始,全市绝大部分入学的高中新生参加高三分流,按志愿分别接受就业预备教育和升学预备教育。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各高等院校普遍扩招,普通高中教育随之迅速扩张,为了形成合理的中等教育结构,义乌市几所主要职业学校的规模也快速扩大,招生人数1994年首次突破1000人,1997年时突破2000人,1998年时更突破了3000人。

根据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义乌市教育局于1995年出台了《义乌市普通高中分流教育实施意见》,全市普通高中实施分流教育。高二年级毕业会考完成后,学生可以选择进入升学预备班或就业预备班。就业预备班的学生进行职业技术教育,掌握一门实用的技能,学校配合职业指导、创业教育和心理辅导等课程,为就业作准备;或者,职业高中毕业后再升入高一级的职业院校或升入普通高校继续学校,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志愿,有更多的选择,形成了良好的育人环境。

1997年10月,市政府下发《关于大力发展我市职业教育实施意见的通知》,明确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总目标、各有关部门的职责及发展职业教育的各项政策,以及企事业单位应承担职业学校学生开展实习的任务,提供相应的技术指导、劳动保护措施和必要的实习补贴等。上溪职业学校、城镇职业学校首开义乌贷款办学校的先河,职业学校招生人数快速增长。市教委公布了浙江箭环电器机械有限公司等10家单位为首批职校实习基地。此后共有100多个工厂、农场、银行成为学生的实践场所。自此,义乌市的职业教育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

1998年,义乌市中学毕业生持双证率达到95%以上,分流班学生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参加高等职业院校的招生考试。

此后,随着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高三分流教育自然消失。到1998年底,全市联办的职业学校尚有工业学校、供销学校、贸易学校、市委党校附设职业班、综合职高附设美术班等5所。1999年,随着中等教育规模的扩大,职业学校招生首次面临生源不足的局面,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学校陷入困境。市教委鼓励往届生和在职人员就读职业学校。不久,工业、供销等5所社会力量创办的职业学校或撤销或改变办学方向,转为自考助学和各类成人业余培训的机构,原有学生全部安置到几所市属职业学校。

进入21世纪,义乌市政府重新确立了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指导思想,提出要把职业学校办成技能型人才和现代服务业人才的培训示范基地。2001年,职业教育实行半义务教育,取消职业学校部分专业的入学一次性赞助费,给予职校新生每人一次性500元学费补助。这一年,义乌市城镇职业技术学校也成为国家级重点职业技术学校,次年,该校又被教育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经贸委授予全国职教先进单位称号,这对于推动义乌的职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商贸业的日趋国际化,计算机类、电子商务类的专业快速发展。在教材使用上,各职业学校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2002年,全市共开发了《计算机上机指导》、《电工实习》、《商贸口语》等10门学科的市级校本教材。

根据义乌市的经济发展需要,2002年起,义乌市中等农技校等3所学校改革招生办法,试行春季招生,次年,中等农技校更名为义乌国际商贸学校,专业方向也做出了重大调整。至2003年,全市职校在校生总数达11000多人,设12个大类39个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5%以上,大大改善了职业教育的前景。

2004年,义乌市教育局在《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的意见》中明确职校专业建设的要求和扶持政策,每年拨专款用于重点示范专业建设。义乌市城镇职业技术学校的机电技术应用、电子商务成为中等职业学校省级示范专业。之后,上溪中学职业班、国际商贸学校通过国家级重点职校的评估。义乌的国家级重点职校达到3所。义乌市城镇职业技术学校被省教育厅等4部门确定为浙江省中职学校先进制造业(机电技术应用)技能型人才培训示范基地。市教育局专项拨款300万元用于国际商贸学校汽车维修养护专业建设。

为适应社会的人才需求,2006年后,义乌市职业学校中增添了数控、汽修等专业,承担完成了教育部规划的教材编写工作,主编的专业课教材有《机械制图》及其配套练习册,《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实用教程》、《体能,队列与防卫技能》、《消防安全基础》、《最新汽车自动变速器阀体维修图案》等,并出版推广试用。

各校压缩了文化课,增加突出技能实践性课时,强化技能训练教学;注重实用,倡导使用校本教材,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专业课试行项目式、模块式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向自主协作,探试等方式转变,注重实践和动手能力的训练提高;实习方式采用校内现代化实训基地和企业生产基地或各行业定点基地相结合,实施考核、考级;还开展选修技能比武等活动。

至2008年底,全市有义乌城镇职业学校、义乌上溪职业学校、义乌国际商贸学校、浙江建材技工学校、苏溪镇农村职业学校5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学生有10480人、教师682人,形成了相对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

四、成人教育

80年代末开始,义乌的成人教育结束了长期以来以扫盲识字为主要内容的局面,逐步转向以学技术、学业务为主,教学管理上也逐步实现了规范化、制度化和经常化。农民技术培训、职工技术进修和再就业培训成为成人教育的主要内容,特别是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对帮助农民致富成效显著。

21世纪以来,义乌市的成人教育主要在下岗人员再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教育培训中成效显著,为提高市民综合素质,构建学习型城市发挥了重要作用。

1、农民教育

义乌在1985年达到“基本无盲县”目标后,农民教育的扫盲工作进入扫尾阶段。至2000年,所有乡镇非盲率均在99%以上,扫除剩余文盲工作基本结束。

1987—1988年,义乌农民教育的重点转向实用技术教育培训。高山蔬菜、优质茶叶、双季田藕等经济作物栽培技术的培训和推广帮助义乌农民致富成效显著,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义乌“撤县建市”后,市政府牵头,多部门协作,把星火计划、丰收计划、燎原计划连成一气,纳入深化农村改革的轨道。黄山乡的农科教结合、三教统筹和初三分流试点经验在全省推广。在此期间,全市共完成重大技术推广项目200多项,参加人数达3500多人。义乌县中等农业技术学校举办青枣嫁接、速生繁殖和栽培管理、春播育秧等培训班,取得了良好效果。

为把农民教育更好地落到实处,义乌市政府在1991年按每个农民7分钱的标准从财政中拨出农民教育经费,用于扫盲和农民技术培训。凡新成立1所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中心),给予补助500—600元,用于扫盲和农民业余教育。贫困乡农民参加农函大、农广校等科技学校学习,成绩及格,取得结业(毕业)证书的,均可享受20元经费补助,极大地激发了农民参与学习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