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第二节 各类学校的调整与发展(1 / 3)

一、幼儿教育的调整和发展

幼儿教育也称学前教育,主要指小学教育以前的幼儿园,也包括托儿所的教育。新中国成立前,幼儿园称为幼稚园。义乌最早的幼稚园为附设于县立女子高等小学内的县立幼稚园,建于1923年,1926年停办。之后,一直没有正规的幼稚园,只在1928年设立过儿童教养团,负责收容各地流落义乌的儿童。

1952年,城阳区中心小学和佛堂镇中心小学各附设了一个幼儿班,成为建国后义乌最早的公立幼儿园,第二年,两个幼儿班的入园幼儿就达到了93人。

1955年5月,义乌创办了第一家农村托儿所“稠城解放农业社托儿所”。托儿所儿童分两组:1岁至3岁为小班,4岁至6岁为大班,托儿所每天由两位老师轮流上课、做游戏、讲故事、跳舞唱歌、讲卫生知识等。托儿所的创办使全社30名妇女从家庭走向了社会。

1956年起,幼儿教育由县教育行政部门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县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有关方针、政策、规章制度、教学计划、教育内容的落实及教育方法和儿童保健等业务的指导,幼儿园的人事、经费、房屋设备及日常行政事务,由主办单位管理。这一年,县政府创办了县机关托儿所,后改称县机关幼儿园。当时,全县仅有公办幼儿班2个、生产大队办幼儿班6个。

1958年,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中,为了解放农村妇女劳动力,社社队队大办托儿所、幼儿园,出现了第一次办学高峰,全县幼儿班猛增到520个,其中季节性班220个,入园幼儿达18416人,教养员665名。由于农村幼儿园的迅猛增加,农村幼儿园的管理由区、乡负责。为了规范管理,1959年全县幼儿园调整为170个班,教职员工314人。不久,全县人民公社又掀起兴办幼儿班热潮。全县幼儿班再度发展到485个,入园幼儿达18919人,之后又先后停办。

1962年国家经济陷入困难,为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幼儿园进行了压缩、整顿,但仍创办了稠城镇幼儿园。至1964年,仅保留了县机关幼儿园和佛堂镇幼儿园2所公立幼儿园。稠城镇幼儿园作为集体性质的幼儿园继续保留,有2个班。

二、小学教育的调整与发展

在民国时期,义乌教育发展最完善的部分就是小学教育。至1949年上半年,全县共有小学383所,学生27832名,儿童入学率达60%。除12所私立完全小学外,绝大多数是由县立、私立小学及改良私塾改称的国民学校。其中乡(镇)中心国民学校38所,保国民学校333所。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社会秩序尚未稳定,各学校的学生人数有所减少。1950年,虽学校数增加,但学生人数依然明显低于建国前的水平。其中上半年有学校467所,学生19903人;下半年有学校418所,学生15612人。可见当时学校正处于动荡调整时期。

1951年起,社会秩序渐趋正常,小学教育也开始步入正轨,并逐步得到发展。从1952年下半年开始,全县所有公立、私立小学全部由政府接管,改为公立。同时,还创办了一些新学校。到1956年,全县已有完全小学75所,高小2所,初级小学428所(其中民办35所)。1958年,义乌小学教育贯彻“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民办小学得到大力发展,达到253所,学生12775人。

1960年9月,由于遭受自然灾害,国家经济面临严重的困难,为渡过危机,全县各小学动员16周岁以上的超龄学生离校。1961年,小学在校学生数比1960年减少了9693人,占上一年在校学生数的7.7%。1962年,在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后,民办村小得到较大的发展,在全县677所小学中,民办村小达345所。

为进一步普及小学教育,从1964年上半年开始,义乌贯彻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并举的方针,兴办耕读小学。耕读小学根据生产和形势的需要确定办学形式和时间,贯彻勤俭办学方针,以谁读书谁出钱的原则来解决经费问题。这些学校通过租借民房或集体公房来解决校舍,教师则从本地初、高中毕业生中选拔,主要教学内容就是语文和算术两门课程。当年底,全县有耕读班436个,学生4669人。至1965年5月,耕读小学学生数达7668人,耕读小学教师281人。这一举措使全县小学学龄儿童的就学率提高到84.9%。

三、中学教育的调整与发展

1949年,义乌已有县立初级中学、私立大成中学、私立树国中学、私立江南中学和私立东南中学5所中学。其中私立树国中学由树德初级中学和中国中学合并而成,有高中6个班。

新中国成立后,贫苦的农民又重新获得了土地,大量来自农村的中学生因为耕种土地的需要,停学回家务农。因此,1950年的义乌初中在校学生数出现了暂时低落现象,在校生由1949年的2365人下降到1298人。私立树国中学高中班也因学生人数锐减,无法正常开班,县人民委员会指示其余的学生可转入东阳中学就读。翌年2月,私立树国中学校董会决定停办高中。

1951年,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定的“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必须为工农开门”的总方针指导下,全县初中入学人数增至2105人。1952年,在全县5所区中心小学校附设初中班,各招新生1个班,共计学生250人。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及国家财政经济情况的好转,全县初中进一步得到发展,增至58个班,在校生增至2866人。1952年9月,建国后义乌第一所公办县立中学义乌中学开学。遵照省教育厅的指示,在原初中教学基础上,第一次增设高中部,招收高中学生3个班143人,学制3年。

1953年,义乌县立初级中学正式改称浙江省义乌中学,初中与高中并存,学生达1090人。为解决师资和校舍不足的问题,义乌中学初中部还曾开设二部制班级,分上下午上学,大大提高了办学效率。同年5月,经毛泽东提出由中共中央决定“要办重点中学”,省教育厅确定少数中学为重点中学,并要求各专区、市分别选定1所中学为重点,进行教学改革探索。重点中学被要求能模范地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更好地按教育规律办事,就某些教育、教学措施先行实践,不断积累经验,更多的培养高质量的学生,从而在办学水平上起到指导示范作用。

1955年暑假,义乌中学首届高中毕业生有103人毕业。这在义乌的高中教育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956年开始,义乌贯彻教育部加速发展,提高质量,全面规划,加强领导教育工作方针,初中加速发展,在之后的几年中,初级中学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先是县政府接收了大成、树国、江南3所私立初级中学,分别更名为义乌第一、第二、第三初级中学,并在赤岸、苏溪、后宅增设“戴帽子”初级中学,分别命名为第四、第五、第六初级中学。1957年,义乌又创办了曙光、南山民办初级中学,校址分别设在江湾与大元村,各招收初中新生3个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