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第四节 社会教育的发展(1 / 2)

针对成年民众的成人教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称谓。清末时称为“民众教育”,以简易识字学塾的形式开展基本的识字教育。义乌本地乡贤在咸丰年间编写的方言读本《谷米豆麦》作为基本教材流行于当地各类学塾,也成为农民识字的速成教材,这是义乌地方教育的一大创举,也是清末义乌民众教育的重要部分。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成人教育被称为“社会教育”,其目的也是以扫盲识字为主,兼民风、公德、抗战宣传等作用。民国初期,浙江对社会教育一直较为重视。在新式学堂陆续兴办的同时,以失学民众为主要对象,提高国民素质为主要目的,通过民众学校、宣讲所、识字班、图书馆、教育馆等为主要形式的社会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社会教育的教材一般选用《民众读本》、《识字课本》、《民众千字课本》等,各地还采用小先生施教团、民众识字牌、民众问字处及代笔处等多种形式实施识字教育。社会教育不但大大提高了民众的识字能力,也对广大民众的文化启蒙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一时期,义乌的地方教育行政对社会教育的管理非常重视,先后有宣讲所(兼)、县民众教育馆(兼)、县识字运动宣传委员会、县流动施教团(兼)、强迫入学委员会、县社会教育推行委员会等机构进行社会教育的推广和管理。

1913年,为“开通民智”,义乌成立宣讲所,宣传新思想、新事物,改良社会风尚,吸引了各阶层市民去听讲,广受民众欢迎。当时城区及4乡共设立5个宣讲所。每所设宣讲员1人,由城镇总董、乡董聘任宣讲员,专事宣讲事宜。宣讲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宣讲国民修身、经济概要、现行法令、公民常识、科学知识等等,受到广大民众极大的欢迎。

1917年,浙江省教育厅把社会教育列入第二科掌管。自此,社会教育正式归入地方教育行政管理。

1927年,义乌将县立图书馆、公众运动场、讲演所合并,成立县民众教育馆,馆址设在稠城湖清门外,隶属于教育局管理,内设阅览、讲演、推广三个部,主管社会教育事宜,还附设有民众学校、民众问字代笔处。

1928年,中共党员吴溶品在中共义乌县委所在地前洪聚英小学开办平民夜校,识字扫盲,学习文化。

1929年,义乌县“识字运动宣传委员会”成立,由县长任主席。次年,在全县范围组织了两次大规模宣传教育活动,通过组织讲演、张贴标语、画报、壁报等多种方式展开社会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过宣传发动,全县设有识字牌112块,民众问字代笔处206处,建民众学校35所,成人、妇女识字班共199个,学员总计1129人。

1930年至1932年间,倍磊、吴店、柳村也先后设立县民众教育馆。1931年,义乌县政府确定3月22日至28日为识字运动宣传周,宣传民众教育意义,推广民众教育方法,增设民众学校,并采用强迫、利诱、劝导、感化等措施,收受不识字的民众上学。这一年,各中小学兼办民众学校57所。1932年,县立初级中学开办民众学校,设4个班,有学员76人。这一年,全县共有民众学校64所,学员1899人,教员达172人。

1934年,县政府为推广民众教育,又分别在城区、廿三里、佛堂、上溪、苏溪设置县立第一、二、三、四、五区中心民众学校。

抗战爆发后,因为义乌还处于后方,社会教育并未因战乱而削弱。1938年,县政府奉令制定《义乌县战时民众学校办法》,规定“县立初中及各中心小学与社教机关,必须兼办战时民众学校,完全小学及两年级以上初小,无特殊困难,均须兼办战时民众学校。”至1938年底,除义乌中学等15所战时民众学校外,还有县立80所,学员3880多人;县党部举办30所,学员千余人,政工队领导热心青年举办22所,学员约千人,合计全县接受社会教育达6630余人。这些学校的设立,对扫除文盲,宣传抗战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