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第一节 理学教育思想的演进(1 / 3)

义乌原为古乌伤县治所在,早在两汉、三国时期,此地的经济、文化就开始得到稳步发展,众多士族学子开始研习儒学经典,发展儒家文化,可谓文化昌盛,文人辈出,自古被称为“小邹鲁”。不过,相较于中原地区,浙江的教育自隋唐起才渐渐兴盛起来,真正的繁荣则开始于北宋。

南宋定都临安后,浙江大地也成为了全国文化教育的中心地区,太学、宗学、武学、医学、画学等中央官学陆续建立,各地所设的书院也多达190余所。而在南宋之前,因为时代久远,史料堙没,义乌教育的发展也难以考查,只有零星的一些记载。如古《义乌县志》中记载,孙吴时期,乌伤人士骆统,字公绪,官任濡须督,曾经师从以儒学闻名的江东丹阳人唐固。在南朝时期,齐国楼幼瑜,字季,长于《礼》学,著有《礼捃遗三十卷》与《文集六十六卷》、《隋书经籍志注》,聚徒教授,不应征辟。

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戏剧性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了宋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封建割据局面。13世纪初,蒙古族兴起,相继灭金和南宋,于公元1276年建立了统一全国的元朝。宋元时期是中国的封建社会继续发展的时期,是又一次从封建割据到全国统一的时期,也是江南地区文化、教育大繁荣、大发展时期。

随着宋室南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更是为义乌的文化和教育的繁荣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使得各种学派和教育思想蓬勃发展。义乌儒学的发展也从南宋时期开始兴盛,崇祯《义乌县志》之《儒林》、嘉庆《义乌县志》之《理学》,均始自于南宋时期。由于山川地理环境的影响,在儒家学说的学习与传播方面,义乌自成系统,历代学人在儒学领域中默默耕耘也多有建树。

同时,在全国统一的制度保障下,义乌的教育制度也日趋规范,教育氛围浓厚,书院教育繁荣兴盛,其结果是科举入仕也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

鉴于唐末以来五代十国割据争霸称雄的教训,宋王朝采取了“重文轻武”的方针,实行以文制军的策略,把尊孔崇儒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同时也支持佛、道二教,形成了儒、佛、道三派融合,相互补充,为我所用的局面。由于宋朝统治者的倡导和支持,为新儒学——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周敦颐(1017—1073年)首先提出吸收佛、道入儒学的理论,把佛、道二教的禁欲观和服从封建纲常的教条相结合,要求人们既做一个忠臣孝子,又具有安贫乐道、清心寡欲的精神境界,成为理学的开端。后来,经过张载(1020—1077年)、程颢(1032—1085年)、程颐(1033—1107)的发展,奠定了理学的基础。至南宋,朱熹从理论上进行总结,集其大成,完成了我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官方哲学体系——理学。此后,经元代对理学的发扬光大,它的思想一直深远影响到明清。

由于南宋的浙江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浙江的文化学术氛围更为活跃,文化名人辈出,学术流派纷呈,教育思想也呈现出异常繁荣的局面。金华学派的吕祖谦、永康学派的陈亮、永嘉学派叶适等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说到宋元理学在义乌的传承,则必须说到两个学系。一是“北山四先生”。“北山四先生”是指何基、王柏、金履祥和许谦,是宋元之际朱子学的谪脉正传,也是浙江朱学的重要代表。朱子正统由朱熹门人、女婿江西黄千传至学生何基和王柏,为朱子三传弟子;四传元代学者兰溪金履祥,五传金华许谦。元代义乌陈杙曾师从何基,后任浦江教谕;朱震亨师从许谦,后来又学习医理;金涓曾师从许谦,后又改投黄溍门下。受朱子文学观的影响,他们本着“道本文末”、“文以载道”的宗旨,以自然平实、条分缕析的文风,创作了大量理学化的诗文,这些诗文对元代的理学和文学都有着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