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东方 都市 西方 武侠 架空 科幻 网游 悬疑 古代 幻想 都市 总裁 青春 唯美 文学 经典 经管 生活 婚姻 科普 纪实 亲子 其他 其他 其他 其他 其他 其他 其他
首页

第一章 中国古玉的历史(1 / 3)

1.玉器与中华民族

中国考古学家相信在新石器时代与铜器、铁器时代之间,横亘着一个玉器时代。东西方文化最早的基本差异,就是在新石器时代有无发达的玉器文化。东方文明的智慧在玉器上闪烁着璀璨的光芒,它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中最富魅力的一种,值得我们珍爱。

玉,广受中国人尊重珍爱。自文明之始,以迄今日,无论中国文化经历过何等巨大的激汤,崇玉与爱玉的民族情怀,仍是根深蒂固,玉雕艺术也绵延不绝。由考古资料可知,七、八千年前,先民已认识了美丽坚实的闪玉(Nephrite),取之磨以为兵,琢为饰物。一些似玉之美石,亦同为先民所采用。

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玉有这样的解释:“玉,石之美者。”这一注解从物质和艺术两个方面科学地阐述了“玉”字的概念。众所周知,汉字是象形文字。“象三玉之连,其贯也。”即“玉”的象形字初意是三块美玉用一根丝绳贯穿起来,是“丰”字型,“三玉之连”代表天地人通。后来人们又解释“玉”字是“玉”字加一点,即玉者怀抱一块石头,当然这块石头也就非常珍贵了。

在漫长的岁月中,人们用玉,也将玉的含义扩及语言、社会生活中的各个层面。查《辞源》、《辞海》,以玉为部首的字多达五百多个,包含“玉”字的词汇、成语、句子也已超过一千条以上,这些字及词汇与玉有直接关系,包含着各种不同意义。

我们祖先赋予“玉”的内涵无比深这、无比广阔。《礼记·聘义》及《论语》中都有“君子比德于玉焉”的句子。古人认为工具有仁、义、智、勇、洁的君子美德,所以以玉比德,敦品励行。所谓“人君德美如玉,而明若烛”,“言贤者德音,如金如玉”,都是歌颂玉的温润,寓意君子美德,是故“君子无故,玉不去身”,“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北齐书》里有句话:“大丈夫宁为玉碎,不可瓦全”,道尽中国人对信念的执著。

玉既与君于美德相连,也往往与女性形象相连。“玉人”用以形容美貌的女子,更有“金枝玉叶”、“金董玉女”、“小家碧玉”、“玉貌花容”,“冰清玉洁”、“纤纤玉手”、“亭亭玉立”、“如花似玉”、“冰肌玉骨”、“玉容”、“玉面”、“玉言”、“玉颜”、“玉照”、“玉骨”、“玉肌”、“玉手”、“玉腰”、“玉步”、“玉心”、“玉发”、“玉体”、“玉目”、“玉音”等形容女性的词汇。而“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作为旧时激励读书人奋发上进的动力,曾经延续了几千年。

在日常生活中,以玉为性虽不多见,以玉为名则较多见,历朝历代,男男女女,都常以“玉”字为名,以象征个人的高超德行。

人们赞美玉、爱玉、赏玉、佩玉、藏玉,“石之美者,有五德”,玉不仅是古人对具备色泽、硬度、声音、纹理和质地等条件的美石的定义,更重要的是,在今天人们的心目中,玉成了人生修养、高尚品格、美好愿望、完美形象和自身良好情绪及情操的载体,中国人敬玉爱玉之习俗绵延不断,流传至今。今天,人们对玉还总有一种特殊的情愫,在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人们用玉来寓意喜庆与吉祥、用玉来预祝福壽和富康,用玉来表示坚贞与忠诚,用玉来象征文雅和永恒。用玉以赏心悦目,用玉以护身养颜……人影响了玉,玉感化了人,玉的光彩因人的喜爱而愈显绚丽,人的情操因玉的灿烂而得到了陶冶、得到升华。

中国人眼里的玉是与众不同的,它已经超越了单纯分类学的范畴而成为中华民族族群的精神寄托。

我国玉器文化源远流长,从下列比较中可看出其特征与地位。中国传统的古玉大多是软玉,包括新疆玉,岫玉等,只是在清代初年吴三桂追击南明永历皇帝进入并控制了云南及缅甸北部盛产翡翠的矿区之后,硬玉才正式进入中国并流行起来。

在一般人看来玉就是石头。以矿物学分类,玉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键状硅酸盐中的角闪石组,包括透闪石和阳起石,也称软玉。还有一种是单链状硅酸盐碱性单斜辉石,又叫硬玉(如翡翠)。

采玉时间

这里有两个可比点,即采玉时间的早晚和持续时间的长短。

大约12000年以前,我国辽南原始居民就开始用蛇纹石打制砍砸器,7000年前的新乐文化出现了磨制较精的彩石石凿,河姆渡出现了彩石玉玦,距今6000~4000年的新疆罗布淖尔先民已经采用和阗玉磨制无孔石斧。在此后4000年里,我们祖先的治玉活动从未间断过。而国外最早使用玉器的是公元前3000~2000年的西伯利亚原始文化,他们用软玉制造工具和圆盘,但此后便销声匿迹,未再重现了。日本古代硬玉大珠出现于绳文时代中期(公元前2900年~公元前2300年),碧玉管出现于弥生时代(公元前300年~公元300年),到了古坟时代(公元300年~440年)治玉工艺便衰落以至消亡。印第安人玉器开始于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900年趋于消失。

关于采玉时间的早晚,虽因检测手段不同,可能出现一定的误差,但可以肯定中国是用玉最早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用玉持续时间最长的国家。

玉质、玉色

国外各产玉地点所出玉色泽较为单调,如日本、印第安玉器以翡翠为主,其软玉亦呈深浅绿色,欧洲软玉呈青、绿色,贝加尔湖附近所出玉石上带有墨点,孔东原始文化出白色软玉,而我国和阗玉除了青、碧、墨色之外,还有黄、白等色玉,其中尤以羊脂白玉最优。日本硬玉和碧玉,毛利人碧玉,印第安玛雅硬玉之质地均缺少温润晶莹之感,而我国和阗玉质地细腻缜密。因此,从玉质、玉色上比较,和阗玉亦是国外玉石所不及的。

琢玉工具

我国琢玉用的旋转性工具,可能始于原始社会的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后来又逐渐发展为“水凳”。日本、西伯利亚、印第安玛雅等地又以何种工具琢玉呢?日本学者从现行攻玉法推论,认为日本古代玉器也是用旋转性工具碾琢的,此外不见其它论证材料。在印度,19世纪玉工操作旋转性工具的图示流传至今,为一老年玉工用右手推拉弓弦以带动圆砣旋转,左手执玉琢磨,估计操作不便,效率较低。这幅图中的琢玉工具比《天工开物》所描绘的水凳晚了3个世纪,在其结构、传动装置上也远比水凳落后。不容否认,中国古代旋转性琢玉工具在当时是最先进、最完善的。

碾琢技艺

我国古代玉器工艺有7000余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这方面日本、欧洲、毛利、玛雅和阿拉伯等地的碾玉技艺都是望尘莫及的。在这里须对痕都斯坦玉——莫卧儿玉的碾琢技艺作一下具体分析。我们承认痕都斯坦琢玉技艺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并对我国晚清及现代玉器工艺产生过较大影响。乾隆对痕玉有过极高的评价,他在诗文中说:“璞韫昆山,镂传印度”,“西昆率产玉,良匠出痕都”,并赞其玉器“莹薄如纸”,或比作“蝉翅”。又赞其琢磨精美:“叶簇见重层,刀斧浑无迹”,“细入毛发理,浑无斧凿痕”,“精镌本鬼工”,但费解的是他竟误认为痕玉是“水磨”而成。从现存的莫卧儿玉器考察,胎薄如纸者有之,但胎厚类瓷者亦不乏其例。苏州仿“蕃作”中也有薄胎的,其中菊瓣盘薄如蝉翼,呈半透明状态,说明苏州玉工有能力把玉器磨得很薄。那么为什么我国古代玉器中器胎偏厚者居多?这与玉材难得,价格昂贵有关,若琢磨得过薄,一则费工,二则使玉材耗损过大,三则有损玉质美,给人以不坚实感,易与玻璃混淆,故治玉不提倡薄胎之工。清代晚期玉业接受了痕都斯坦玉器的莨茹科植物图案与宝石镶嵌两个特点,并发展成“仿蕃作”,这说明我国玉工对良玉技艺持扬长弃了其不符合我们民族传统的薄胎及阿拉伯器形等因素。

玉器功能

我国古代玉器与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都有着密切联系,前面已经介绍了它所具有的五方面社会功能。欧洲人认为,。软玉(Nephrite)挂在腰间有治愈肾病的功效。这自然是一种迷信的认识,但其原始社会的玉器工具尚有一定的实和的价值;日本人对玉和玉器的认识较欧洲人复杂,他们认为玉除了装饰功能之外,尚有“咒术的、宝器的、祭祀的”功能;阿拉伯玉器大致也仅限于生活用玉和瓶盆之类;印第安玛雅人玉器与神官司的职司、祭祀有关,此外尚有生活用玉和装饰玉器。总之,上述各国玉器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均不及中国古代玉器所产生的广泛的社会功能。

玉器造型

中国古代玉器型制相当丰富。国外古代玉器造型大致如下:日本古代玉器只限于珠、管、、勾、栉形以及抽象化的动物,少见器皿;毛利人玉器仅见神像、佩、斧;西伯利亚新石器时代也仅有斧、凿、盘等工具和器皿,且造型也较简单;阿拉伯玉器以器皿为主,其器型别致,独具一格,但类型也较单纯;印第安玛雅玉器型制比上述各地稍多,有工具、珠、管、片、人物浮雕和象生玉等,但与中国古代玉器型制相比,玛雅玉器也显得相当单调了。

玉器装饰图案

中国古代玉器之装饰图案,有几何形、动物、植物、文字以及绘画性,综合性等多种题材。而日本、欧洲、西伯利亚、毛利等地玉器则多呈光素状或饰简单的几何形图案,装饰其甚少。其中玛雅和阿拉伯等地玉器的装饰图饰图案,有其自己的独特风格,如痕玉之莨苕叶饰和“西蕃莲”与“铁线莲”等花纹。印第安玛雅玉器纹饰以人物图案为精,但与中国古代玉器图案装饰相比,便显得黯然失色,尤其是中国古玉上的绘画性图案,在世界琢玉史上独具特色。

中国古玉器的文化内涵不仅包括设计艺术、雕琢工艺、文字记载等,而且还包括古玉器的丰富的价值、礼仪功能、宗教功能、经济价值和装饰功能。

由于玉的种类繁杂,在矿物学、历史学及考古学上各有不同的分类,以及中国对「石之美者」的理解,除矿物学外玉的分类不仅繁杂而模糊,其种类也随之不胜枚举。

为解决这种分类混乱的情况,社会上曾提出过各种具体的分类方式,如将「玉」定义为矿物学的解释,而将“玉石”作为包容蛇纹石、岫岩玉、蓝田玉等其他传统上被认为是玉的矿物归类于此。或者将软玉划分出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软玉依然是透闪石、阳起石等物质为主的矿物,而广义上的软玉则是文化传统上所有被认为是玉的矿物集合。也有将软玉只定义为新疆的和田玉,其它皆为「传统玉材」,不一而足。

在漫长的人类发展过程中,唯一将玉与人性相结合,融会贯通水乳交融的只有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我们以玉比人,以玉喻事,以玉祭祀天地,寄托理想,直抒情怀,人们身上佩玉,攀上玩玉,家中藏玉,玉器不再只是简单的装饰,它有着身份、情感、风度及语言交流的作用,玉石的使用在我国历史悠久,可以说,玉文化是华夏传统文化白花中的奇葩。

中华民族早在远古时代便开创了制作、使用玉器的历史。玉器,也只有在中华大地才孕育、发芽、生根成长、开花、结出丰硕的果实,连绵数千年,虽历经曲折,仍不断发展。极具东方特色,举世无双的中国玉器代表着中国灿烂辉煌的玉石文明,也是中华文明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更广泛的层面上与国家的政治、艺术、文化、社会各阶层的生活、伦理、道德等层面都密切相关。

2.玉在中国史上的地位

中国是世界用玉最早的国家,至今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因玉的质地高雅,被视为圣洁之物,作为权利和吉祥的象征,得到历代王公贵族的喜爱.中国玉器工艺精湛,在世界九负盛名,保存完好的历代玉器是先辈留下的珍贵财富。这些历代玉雕制品,客观的记载了中国数千年来思想、文化及生产力的发展简史。

1.新石器时代

此期玉和石不甚分明,玉雕多以实用的生产工具为主,在浙江太湖地区河母渡文化和量诸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中,有玉斧、玉铲、玉刀和形状简单的玉壁、玉簧、玉块、玉珠等。玉料以蚰玉为主。在当时生产力条件下,能有如此精美的造型是难以想象的。

2.夏商周三代

进入青铜器时代,玉变成贵重之物,亦同时为玉石工艺品时代。如祭天用的玉壁、祭地用的玉琮、传达王令的玉圭、封官拜爵的玉佩等。在河南安阳市郊小屯村发掘的第二十四代商王武丁的三个法定妻子之一的“归好墓”总有几百件蚰玉、白玉、碧玉、青玉的猪、牛、样兽形器和蝉。这些工艺品,立体镂空,平面浮雕,线条虽较简单,但造型粗旷形象。玉妻的锯、切、琢、磨、钻等工艺已有相当水平。另外在这个时期已有识玉之人才,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卞和。

3.秦汉至唐

在这1200多年之间,玉雕工艺相对发展缓慢。汉代以后玉石用做礼器日渐减少,多偏重装饰品。在王宫贵族最时兴用的是裹尸用的玉衣。河北满城出土的中山靖王(西汉)刘胜和王后窦涫墓中两件玉衣,每套玉衣由2000多片长方形和极少的三角形玉片组成,每个小片四端有小孔,孔孔之间分别用重700克和1100克的金线连接,构成一个与人体形态相似的,并裹于其外的玉衣。玉片有软玉、蚰玉、绿松石、孔雀石、玛瑙等。此外,在江苏徐洲东汉墓中,曾出土一套“银缕玉衣”,扬州出土一件铜缕玉衣。由此可见此时遍布中国南北的玉匣葬是多么的流行。

唐朝佛教兴盛,庙宇中白玉佛像甚多,宝石、玉石、多用做装点佛像的饰物。唐朝开始的对外交流、跨国经商,引进了棉带内的翡翠,为中国玉雕增加了最优质的玉石品种。

4.宋元

玉器琢磨的技艺已达质的飞跃,宋代宫廷已专设“玉院”,开始运用玉石的天然俏色取材,浅磨深琢,浮雕圆刻。对于礼器和饰物之作比之上古花纹繁缛、精致。宋代著名的玉器有兽形做图案的玉玺、辟邪物、玉压尺以及簪饵,凤衩等饰物。

元朝开国元勋忽必烈在开国大典宴请众人饮酒用的“渎山大玉海”,直径1.5米、高0.66米,外壁雕满海兽、飞禽之物,造型雄伟浑厚、气势壮观,现在完好的保存于北海公元的团城。“如意”作为吉祥的珍贵赠品也始于元朝。

5.明清

明清两代是我国古玉器发展的兴盛时期,明未科学家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中有“良玉虽集京城,工巧则推苏州”的记载,这说明玉雕工艺相当普及,能工巧匠甚多,并已形成权威,大师。明代以琢玉大师陆子冈的作品为代表,他的工艺细腻精巧,形态逼真。他制作的“水仙簪”玲珑剔透、奇巧精美。花茎细如毫发。他所雕琢的白玉镂空有十三个连环,说明镂空技术已达到极高水平。苏州能有这样的琢玉大师,其前必有师教,其后必有垂范。说明在明朝的中国的生产力的发展已达相当先进的水平。硬度大于7的翡翠佳品在明朝文物中已常见。

相关小说

公共政策研究导论 科普 / 全本
公共政策研究导论
黄维民,冯振东
28万字2018-12-22
易经与人生的大智慧 科普 / 全本
易经与人生的大智慧
孙三宝
本书作者从易经的每一卦中挖掘出来若干感悟,阐述了64个实用而精妙的人生大智慧,让读者在解读易经的同时,走向人生的成功。
21万字2018-12-20
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自然灾害 科普 / 全本
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自然灾害
÷õ
本书由作者梅玫编著的《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自然灾害》。
15万字2020-07-15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德国社会民主党 科普 / 连载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德国社会民主党
曹长盛主编
23万字2019-01-04
中国农民职业技术教育研究 科普 / 连载
中国农民职业技术教育研究
朱启臻
农民职业技术教育是中国教育体系建设的重点和难点,近些年来受到学术界和实践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农民职业技术教育成为中国农业应对加入WTO挑战的重要措施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1999年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正式立项,把“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战略与模式研究”列为研究项目。本书从乡村建设运动开始,纵向考察了农民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及其经验教训,同时横向考察了近些年各地对农民职业技术教育
24万字2019-01-04
华光礁Ⅰ号沉船遗珍 科普 / 连载
华光礁Ⅰ号沉船遗珍
山西博物院,海南省博物馆编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西沙华光礁1号沉船出土的文物以及出土的过程,反映了唐宋以来中国人开拓海上丝绸之路南海海域部分的商道情况,以及反映了当时中国和海外的频繁交往以及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5万字2018-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