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1、经营“特长”,下岗工打拼成富姐(1 / 2)

沐洋你听说过有叫“一刀准”的餐饮店吗?“一刀准”说的是挥刀斩肉,毫厘无爽,那是副食店营业员卖肉的功夫;而餐饮店讲究的是菜品的烹制和味道,和卖肉有什么关系?在重庆,就有一家大名鼎鼎的“一刀准风味店”。女主人正是将“一刀准”的绝技巧用到餐饮店的经营上,别出心裁地大做“一刀准”的文章,使自己的店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并使自己的绝技成为独树一帜的餐饮品牌。如今,本文女主人公陈世玲已由当年灰溜溜的下岗工变成了身价百万的大老板。剔骨斩肉,勤奋练就“一刀准”

陈世玲看起来是那种娇小秀气的女孩,很难把她和挥刀斩肉、飒爽英姿的肉店女能手联系在一起,然而生活造就了陈世玲。

1956年,陈世玲出生在重庆南岸一个工人家庭,母亲没有正式工作,靠在父亲单位做零工补贴家用。陈世玲是家里的老大,下面还有弟妹四人,一家人的生活过得十分艰难。

迫于生计,小学毕业后,陈世玲没有再上学,她和父亲一起劳动,曾到码头当过搬运工,又到汽修厂干过活。父母看着生活的重担过早压在女儿稚嫩的肩上,心里十分难过,他们托朋友,找关系,终于给世玲找了一个满意的工作——肉店营业员。

1979年,23岁的陈世玲到南岸肉联厂所属的前驱路肉店上班。她的工作是,每天把从屠宰场或冷藏库里运来的整头猪分解成前夹、宝肋、腿子三大块,然后一小块一小块地分卖给顾客。对陈世玲而言,操刀切肉总比弯腰挑担轻松得多,她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工作。

然而卖肉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是陈世玲工作仅一周后就意识到的挑战和困扰。她所在的前驱路肉店共有5名营业员,每人站一个柜台,每天前来买肉的顾客自觉到柜台前排队。可陈世玲伤心地发现,到她柜台前排队的人总是少之又少,从顾客与其他营业员谈笑风生的轻松气氛里,她明白了一个令人忧伤的事实:她卖肉的速度不仅比别人慢,而且估量不准,划下来的肉不是多就是少,总要搭上一些边角肉,这正是顾客很不满意她的地方。一天,顾客对她的愤怒终于爆发了。那是一位老太太,她拿着半斤肉票来买肉,陈世玲一刀划下来,有6两,只好割下一些,再一称,又不足半斤,不得不从肚腹处切一小块泡泡肉补上。老太太当即把肉往柜台上一摔:“我好不容易割一回肉,总共才半斤,你就给我搭这么多泡泡肉,这不是欺负我老太婆吗?我不要!”后面排队的人跟着起哄。

陈世玲十分尴尬,委屈得当场就哭了。旁边的营业员过来帮忙,才化解了这场纠纷。

尴尬和屈辱迫使陈世玲苦练业务本领。别人下班回家后,她还留在肉店里掂量和琢磨。她想,可以先把肉按半斤,1斤,1.5斤的重量一块一块划好,既节省卖肉时间,又可以练习刀法。她每割一块肉,就用手仔细掂量它的份量,从1斤到半斤,到3两、2两、6两、8两逐一掂量,并观察相应重量的体积和宽度。通过多次实践,她自己总结了一些小窍门:从冷库推出来的肉水份少,体积就要稍小些;从屠宰场直接送过来的肉是新鲜肉,水份多,同等重量的肉体积就要稍大些;腿子肉和坐墩肉生得紧,比重就大;肥肉和颈圈肉泡泡多,比重小。有了这些经验,通过多次反复练习,陈世玲终于练成了“快刀手”,不论什么样的猪肉,不论什么部位,她眼睛一瞄,手起刀落,切下来的肉要多少是多少,误差不会超过3——5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