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第二节 女儿红——名酒故事(1 / 3)

1.茅台酒

素有中国“国酒”之称的茅台酒, 因产于贵州仁怀县的茅台镇(原为村)而得名,并享有“风来隔壁千家醉,雨过开瓶十里香”之美名。这种特殊的茅香,沁人心脾,令人陶醉。

有关茅台酒的传说故事很多,其中最美丽的是:相传有一年除夕,茅台镇突然大雪纷飞,寒风刺骨,镇上住有一李姓青年,他见一位衣衫褴褛的老妇僵卧门口,将其背进屋生火取暖,以自酿米酒款待老人,又将床铺让给老妇安寝,自己躺在炉边地上。朦胧中听到奇妙琴声,天边飘来一位仙女,身披五彩羽纱,手捧熠熠闪光的酒杯,站立面前,遂将杯中酒倾向地面,顿时空中弥漫了浓郁的酒香,眼前出现了一道闪烁的银河。这青年一觉醒来,屋里炉火很旺,水、饭尚温,床上被褥整齐,似无人睡过一般,推门一看,风、雪俱停,一条晶莹的小河从家门口淌过,河面上飘着阵阵酒香。此后,当地人就用仙女赐予的河水酿酒,用“飞仙”图案作茅台酒的商标至今不变。

据传,远古时赤水河的土著居民——濮人,已善于酿酒,时间上比杜康还早。而更为确切的是:《史记》记载,在汉朝,仁怀已有了“枸酱酒”,可以说是茅台酒的雏形。

公元前135年(西汉建元6年),汉武帝刘彻使臣唐蒙出使南越(今广州),在南越王的宴席上,唐蒙尝到了今仁怀一带产的历史史酒——枸酱酒。为取悦汉武帝唐蒙绕道鳛部,即现在的仁怀一带,取枸酱酒献给武帝,武帝饮后,觉得甘美异常,赞其“甘美之”,故有“唐蒙饮枸酱而使西域”之说。到公元前130年,(西汉元光5年),唐蒙奉旨赴夜郎,由于枸酱酒的缘故,竟改道出符关(今四川省合江县南),沿赤水河而上奔鳛部而来。

清仁怀诗人陈晋熙有诗为证:“尤物移人付酒怀,荔枝滩上瘴烟开,汉家枸酱知何物,赚得唐蒙鳛部来”。清代大诗人郑珍也有:“橡蚕不自乌江渡,枸酱还从鳛部来”。都证实了早在汉朝以前,仁怀已盛产美酒。

至唐、宋朝,仁怀已成酒乡,酿酒之风遍及民间。茅台酿制的优质大曲酒“风曲法酒”盛行于市。宋人张能臣的《酒名记》,以此酒质量佳美而载入酒史。到清朝,茅台酒业兴旺,有“茅台烧房不下二十家,所费山粮不下二万石”及“仁怀城西茅台村酿酒全省称第一”的记载。茅台烧、茅台春、茅台烧春、茅春等酒名声鹊起,获得“酒冠黔人国”,“风来隔壁三家醉,雨后开瓶十里香”的赞誉。1784年,(清乾隆49年)茅台“偈盛”酒号正式取名为茅台酒,清末至民国相继有“成义”、“荣和”、“恒心”烧房出现,继承和发扬了源远流长的传统工艺,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生产能力。1915年,“成义”、“荣和”两家酒坊均送出产品参加了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以其精美绝伦的品质冠盖群芳,一举夺得金奖,与苏格兰威士忌、科涅克白兰地同列为世界三大(蒸馏)名酒。至此,茅台酒的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畅销海内外。

2.西凤酒

西凤酒是我国最古老的历史名酒之一,它始于殷商,盛于唐宋,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

凤翔古称雍,为周秦发祥之地,有历代酒乡之称。这里文化积淀十分丰厚。仰韶文化遗址有二十余处,龙山文化遗址更多,秦公大墓轰动世界,雍城遗址和苏东坡任职时兴建的东湖园林等名胜古迹驰名全国。西周时期已有酿酒,境内出土的大量西周青铜器中有各种酒器,充分说明当时盛行酿酒、贮酒、饮酒等活动。《酒谱》记有:“秦穆公伐晋及河,将劳师,而醑惟一钟。蹇叔劝之曰:‘虽一米投之于河而酿也’,于是乃投之于河,三军皆醉。”这就是淬在雍州“秦穆公投酒于河”的典故。又据《史记》载:秦穆公“亡善马,歧下野人共得而食之者三百余人,吏逐得,欲法之。穆公曰:‘乃皆赐酒而赦之。’三百人者闻秦击晋,皆求从,从而见穆公窘,亦皆推锋争死,以报食马之德。”由以上史实可见,当时雍州已酿有“醪”和“酒”。唐代肃宗至德二年(757),将雍州改称“凤翔”,取意周文王时“凤凰集于歧山,飞鸣过雍”的典故。自唐代以来,凤翔就素称“西府凤翔”。仪凤年间,吏部侍郎裴行俭送波斯王子回国途经凤翔柳林镇,饮酒后即兴赋诗曰:“送客亭子头,蜂醉蝶不舞。三阳开国泰,美哉柳林酒。”据张能臣《酒名记》载,宋代“凤翔橐泉”酒已称著。宋嘉祐七年,苏轼任凤翔府判官时作有赞柳林酒的诗文:“花开美酒唱不醉,来看南山冷翠微。”明代也有文人赞誉柳林酒的诗文,苏浚《东湖》诗中有“黄花香泛珍珠酒,华发荣分汗漫游”。清代以“凤酒”著称,而且在“八百里秦川”的宝鸡、歧山、郿县及凤翔县等酿制之烧酒均称“凤酒”。1929年编的《工商部中华国货展览会实录》载:“凤翔县兴盛德之凤翔烧酒”获二等奖。1934年编的《第三届铁展陇海馆专刊》云:“陕省则以凤翔、歧山、宝鸡等县所产凤酒最优质,味醇馥,与山西汾酒不相上下。往岁产最甚丰,凤翔、宝鸡年各出数百万斤。”但到1949年时,柳林镇仅有七家小酒坊。1956年在凤翔县新民酒厂的柳林镇两个生产小组基础上建成西凤酒厂,翌年按传统工艺继续投产此酒。

这里自古以来盛产美酒,唯以柳林镇所酿造的酒为上乘。至今,民间仍流传着“东湖柳、西凤酒”的佳话,唐贞观年间,西凤酒就有“开坛香十里,隔壁醉三家”的荣誉。到明代,凤翔境内“烧坊遍地,满城飘香”,酿酒业大振,地境路人常“知味停车,闻香下马”以品尝西凤酒为乐事。

西凤酒以当地特产高梁为原料,用大麦、豌豆制曲。工艺采用续渣发酵法,发酵窖分为明窖与暗窖两种。工艺流程分为立窖、破窖、顶窖、圆窖、插窖和挑窖等工序,自有一套操作方法。蒸馏得酒后,再经3年以上的贮存,然后进行精心勾兑方出厂。

西凤酒无色清亮透明,醇香芬芳,清而不淡,浓而不艳,集清香、浓香之优点融于一体,幽雅、诸味谐调,回味舒畅,风格独特。被誉为“酸、甜、苦、辣、香五味俱全而各不出头”。即酸而不涩,苦而不黏,香不刺鼻,辣不呛喉,饮后回甘、味久而弥芳之妙。属凤香型大曲酒,被人们赞为它是“凤型”白酒的典型代表。酒度分39度、55度、65度三种。

3.鹤年贡酒

创立于明朝永乐三年的北京鹤年堂在明、清两朝就专门为皇宫配制御用养生酒、养生茶等而扬名海内外,被誉为“京城养生老字号历史悠久第一家”!现专供于中央国家机关的《1405·鹤年贡》系列养生酒系运用鹤年堂世传六百年御用养生酒酿制工艺精制而成,色泽瑰丽、口味醇香,酒性温和,营养丰富,养人养生,是中老年养生保健的上好嘉品。

鹤年堂把歧黄之术融于酒茶之道,他善长用佛手、桂花、金橘、茵陈、玫瑰等配以多种中药泡制成佳酿,制成后,酒的色泽瑰丽,红、绿、黄、紫无不晶莹剔透,花果之香浓郁,醇甜回味悠长,极投合文人雅士所追求的浪漫意境;而且具有解郁理气、保胆利肝、补气养血之功效,少饮养性,多饮微薰怡情,有酒意而无酒醉,且体无酒攻脾胃肝之害,人无酒后少德行之象,从永乐皇帝起,就把此酒列为皇宫御饮,永乐徐皇后、清朝慈安、慈禧等还以“金瑰酒”为养生养颜常用饮品。此方曾列为宫廷秘方,1927年曾按传承之方重新配制金佛酒、金橘酒、金茵酒、金瑰酒,深受京城名流雅士欢迎,甚至外宾也争相饮用。

鹤年堂重又按古方及工艺研发生产,《1405.鹤年贡》系列养生酒,一经推出,立即受到追求健康完美的人士所钟爱,成为名流聚饮、亲朋馈赠的上等嘉品,日本、韩国、东南亚等也有人闻讯而至,未曾上市,就订购一空。

鹤年堂最负盛名的“鹤年寿酒”等功能性养生酒,更是具有传奇色彩。明嘉靖四年(1525年),当时才25岁的严嵩任南京翰林院侍读,文章书法已负盛名,来京公干时住在菜市口南边的江苏会馆,距鹤年堂很近。此时的鹤年堂已经从丁家转到浙江药商曹蒲飒的手中。当时人们称他为“曹菩萨”,口碑极好。一日严嵩偶染小恙来到鹤年堂,“曹菩萨”为他亲自开方配药,相谈甚欢,“曹菩萨”知道严嵩书法极好,就请他给药铺写个牌匾,据说严嵩当时欣然提笔写下了“鹤年堂”三个字,从此,围绕这块牌子匾,演绎了许多传说。据说此匾一挂上去,便吸引了过往的行人,人们对这三个雄浑大字赞叹不已,认为京师无二。

有一位山西的老举子,站在匾下端详许多,点点头又摇摇头,说:字是好字,有功底,有韵味,可惜笔锋转折处,时时透出一股奸气。后来严嵩果然成为权臣,当然,这只不过是后人的附会。

严嵩题匾之后,从此与鹤年堂来往我了起来。后来严嵩嘉靖十五年(1536年)入京为礼部尚书,费尽心神,攀爬仕途,终于位至首辅,由于过于功于心计,官场明争暗斗错综复杂,如履薄冰,太过劳神,刚过花甲之年,就已老态龙钟。他到鹤年堂讨教调养之方,鹤年堂幼主曹永利用结合祖先之法,以培植中气、调节气血运行的原理给他配制了“鹤年长生不老酒”,用了年余,竟然白发变黑,脸色红润。严嵩和他的家人始终都在使用鹤年堂配制的中草药,“鹤年长生不老酒”更是每日必饮,身体慢慢调养的非常健康,严嵩一生在政治斗争的旋涡中竟然活了八十九岁(1408--1569)高龄。严嵩喝鹤年长生不老酒而神爽体健之事,后来传到了嘉庆皇帝的耳朵里,他是又喜又怒,喜的是世上竟然有此等妙方,怒的是“严嵩有此秘方,未尝呈录,可见人心是难料啊!”于是传旨命太医院到鹤年堂照方配酒,交将此方改名为“鹤年寿酒”,列为宫廷秘方,严令不得外传。此方也秘传至今,鹤年堂福、禄、寿、禧贡洒,就是用此系列配方配制,功效强,效果好,始终非常受欢迎。

4.五加皮酒

五加皮酒,堪称最古老的贡酒。五加皮酒是由多种中药材配制而成,关于它的配制有一段段优美的传说。

传说,东海龙王的五公主佳婢下凡到人间,与凡人致中和相爱。因生活维难五公文提出要酿造一种既健身又治病的酒,致中和感到为难。五公文让致中和按她的方法酿造,并按一定的比例投放中药。在投放中药时,五公主唱出一首歌:“一味当归补心血,去瘀化湿用妾黄。甘松醒脾能除恶,散滞和胃广木香。薄荷性凉清头目,木瓜舒络精神爽。独活山楂镇湿邪,风寒顽痹屈能张。五加树皮有奇香,滋补肝肾筋骨壮,调和诸药添甘草,桂枝玉竹不能忘。凑足地支十二数,增增减减皆妙方。”原来这歌中含有十二种中药,便是五加皮酒的配方。五公主为了避嫌,将酒取名“致中和五加皮酒”。据秦汉时期的〈申农本草经〉载,“鲁定公母单服五加皮酒,以致不死”。

5.五粮液

万里长江第一城--酒都宜宾,酒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国之瑰宝”五粮液,正是在这片神奇的沃土上孕育了她的芬芳和甘醇,从两千多年前僰人酿造“蒟酱”,唐代杜甫赞美的“重碧酒”,到宋朝黄庭坚吟诵的“荔枝绿”、“姚子雪曲”、明代的杂粮酒,其间凝结了无数酿酒人艰苦卓越的追求,终于成就了“五粮液”这朵中酒文化的奇葩。

相传,宜宾早在汉时已盛行酿酒,唐代大诗人杜甫于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到戎州(今四川宜宾),在所写《宴戎州杨使君东楼》诗中,就“重碧牛青酒,轻红臂荔枝”之句。其时所产“重碧酒”和“荔枝绿”均为唐宋时期的名酒。而五粮液原名杂粮酒,据说创始于明代,至今酿造用的酒窑,乃是明代遗物。当时系仿宋代名酒荔枝绿之制法,用多种谷物配合酿制,经历代不断改进发展而成。1929年,宜宾县的清朝遗老惠泉,颇爱饮此酒,甚喜其醇美芬芳,但觉其名不雅,遂改名为“五粮液”,即取其琼浆玉液之意。于是,“五粮液”之名由此而来。

宜宾五粮液,以其优异的酒质,曾在历届全国评酒会上被评为名酒。1956年,跻身于全国大曲酒名酒之列,被评为第一名。此后,在第二、三、四、五届全国评酒上,连续被评为国家名酒和获得鑫质奖章。1992年2月,在纽约荣获第一届美国国际酒类博览会金奖。1993年1月2日,五粮液以其超群的质量、独特的风格,又在俄罗斯荣获俄罗斯对彼得堡国际博览会特别金奖。享誉世界。

百年之间,五粮液两次夺得巴拿马金奖,成为我国白酒史上惟一两次获此殊荣的企业。五粮液用它所承载的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成为比肩世界的国际名酒品牌。说起巴拿马金奖,不得不提在五粮液发展史上两个举足轻重的人物——邓子均和王国春,他们的身后都有着一段精彩的传奇故事。

邓子均,五粮液的创始人,五粮液第一次巴拿马金奖的掌舵人。

1915年,为庆祝巴拿马运河通航,美国在加州首府旧金山召开万国商品博览会。接到邀请的中国政府派五粮液参加展览。时任“利川永”老板邓子均立刻选了上好的百罐陈年五粮液,亲自押运沿长江而下,一路闯三峡,走汉口,过南京,奔上海,远渡重洋,千里迢迢到达了遥远的太平洋彼岸。

博览会上,来自世界40多个国家的500多个团体,带来了上万种产品参展。五粮液被摆放在一个过道的角落里。在众多包装精美、瓶形精致的洋酒中,它外表那身土陶罐那么寒酸,显得那么格格不入。“酒香也怕巷子深”,五粮液的展柜几乎没有人光顾,展览会已接近尾声。情急之下,邓子均将一罐酒悄悄放在人多的地方,有意让拥挤的人群“不慎”将酒罐踢倒摔破。五粮液的酒香四溢,引来众多人的关注。在一片赞誉声中,五粮液独揽风光,获得本次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五粮液为国争得了荣誉。

第一次走出国门的五粮液虽然让世界认识了中国白酒,但由于国家持续的动荡和战乱,企业并没有得到快速发展的机会。邓子均把五粮液打造成真正的世界名酒的愿望并没有实现。

当五粮液的接力棒传承到王国春手里的时候,王国春用他的青春年华谱写了中国白酒新的篇章。

王国春,现代五粮液的开拓者,中国白酒大王的缔造者。

王国春刚刚接手五粮液的时候,五粮液只不过是年生产能力只有3000多吨,人数不到千人的小企业。在王国春的带领下,用短短20多年的时间,完成了企业近一个世纪所未能完成的任务。目前,企业年生产能力达45余万吨,成为拥有19个子公司、两万多名职工的现代化大型企业集团。五粮液已经发展成为亚洲最大的白酒生产基地,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酒业大王”。

1995年,五粮液集团总裁王国春远渡重洋,再次携中华琼浆五粮液来到第十三届巴拿马国际博览会。这次展示在世界面前的,不再是粗陋的土陶罐,而是精致的琼浆玉瓶。阔别80年,五粮液再获巴拿马国际金奖,续写了历史的辉煌。

两次巴拿马之旅,五粮液均满载荣誉而归。80年金牌不倒,五粮液赢得了全世界的赞誉和尊敬。2006年,五粮液出口达1.55亿美元,占国内白酒出口的90%,成为国际社会了解、认知中国传统文化的标识性品牌。

公元1900年,宜宾有一陈氏家族的作坊叫“温得丰”,陈氏家族第10代子孙陈三,继承祖业,在原有酿造基础上,进一步总结提炼出小麦、大米、糯米、高粱、玉米5种粮食作为酿制五粮液的原料,其配方全文如下:大米糯米各两成,小麦成半黍半成,川南红粮凑足数,地窖发酵天锅蒸,此方传男不传女。这就是五粮液历史上的《陈氏秘方》。五粮液一直沿用《陈氏秘方》的特殊工艺,采用五种粮食作为酿酒的原料,从而规避了其他白酒用单一的红粮或两、三种粮食为原料酿酒风味单一、口感欠佳的不足,所以味觉物质比其他白酒丰富得多。

说到酿制五粮液的《陈氏秘方》,就不能不令人想起一个人。他就是献出《陈氏秘方》并用一生智慧与心血,奠基五粮液这座大厦的邓子均。他被称为“五粮液的传人”。百年来,五粮液所有的宣传,都有过关于邓子均的记述。为纪念他,五粮液人在“酒文化博览馆”专门修建了有功于五粮液的人物塑像和浮雕纪念碑,邓子均理所当然地被排在第一位。在他的雕像下镌刻着“五粮液的传人”6个大字。

迄今为止,五粮液“十年磨剑”的高水平品牌开发和营销模式,仍是国内众多白酒企业模仿的经典案例。但五粮液的高明之处还不仅在于此——具体的品牌开发策略和营销手段都是可以克隆,而真正的高手在于,“你玩的永远是他玩剩的”。

曾经有一位营销专家说过,“一流企业做文化,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当大多数白酒企业在做产品的时候,五粮液已经在做品牌,而当其它企业群起效仿,开始做品牌的时候,五粮液已经将其目光转向了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

2006年8月,在“2006海峡两岸同祭孔”曲阜孔庙祭孔大典上,四川宜宾五粮液集团被国际孔子文化节组委会聘任为唯一民间祭祀人,五粮液酒也被指定为本次祭孔大典唯一祭祀酒。

众所周知,白酒之贵在于酒陈、窖老,而五粮液引以为傲的,也正是其千余年的酿酒历史和仍在使用的、600多年历史的发酵老窖池。通过参与祭孔大典,五粮液将自己与历史悠久的孔门儒家文化、强调中庸和谐的儒家文化精神,巧妙的联系在了一起。

据了解,五粮液原名杂粮酒,早在唐宋时期就已出现,它采用多种谷物配合酿制,经历代不断改进发展而成,后经宜宾县的清朝遗老杨惠泉改名为“五粮液”,取其琼浆玉液之意。但五粮液一直强调的酒文化精神还不仅仅在于其酿造工艺与悠远的历史文化,更在于其身兼中国饮食文化的生活情感。

“民以食为天”,食又有五谷杂粮作为底蕴,而五粮液取之于五谷,注重酒文化的浓香、甘醇、色泽,讲究酒文化内在的品质,注重饮用后的绵长回味,这又与孔门儒家文化中所体现的中庸和谐的文化精神暗合。

孔子及其儒家文化,向来被认为是中华文化之正统,其文化精神深入每一个中国人的思维深处,而通过参与祭孔大典,五粮液将儒家文化的精髓注入到自己的酒文化之中,而五粮液酒提供给消费者的,也就不再仅仅是“好酒”(产品)和“酒王”(品牌),更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回归和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