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35. 王安石锐意进取(1 / 1)

王安石,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天资聪颖,喜好读书。他有过目不忘的记忆力,写文章也下笔如飞。读过他文章的人,没有一个不赞叹他的文章精彩绝妙。

王安石读书,有拼命的劲头,几乎每天都通宵达旦。天亮了,他才小睡一会儿被人误以为是他年轻贪睡。对于这样的误解,王安石从不做任何解释,仍旧我行我素。后来,他做了官,尽管公务繁忙,依然坚持读书、写文章。

《伤仲永》是王安石的得意之作,讲的是一个神童,自以为是,自恃天分高,不再努力学习,后来落得平庸的故事。

王安石曾这样说:每个人都有眼睛可看,有耳朵能听,有心能够想,这是天生的本能。但是,眼睛、耳朵、心,都不能白长,看到了什么,眼睛应该比先前更加明亮;听到了什么,耳朵应该比先前更管用;眼见耳听之后,心里想的,应该比先前更加明白。他以为,用眼用耳用心,后天的学习就会更有成效。如果没有后天的努力,就不可能做到眼明、耳聪、思正。

王安石读书非常广泛,正经的书,如儒家经典,诸子百家,没有他不看的;即便是一些杂书,甚至话本,他也找来阅读,使得他拥有广博的知识。

王安石不光注重书本知识,更重视生产生活实践,即便是被达官贵人、富豪绅士轻视的农夫女工,他也采取“不耻下问”的态度。对大众的劳作与生活,他有了更加真切的体会。

“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王安石成年后读书愈发自觉勤奋的根本目的。他写出一篇篇被人传诵的好文章,却没有半点儿做文学家的想法,他吟诵一首首流传后世的好诗,也无心做诗人。他读书、作文、吟诗唯一的目的,就是要“有补于世而已矣”,力求对国家、社会、民族的进步有所补益,可见心胸之大,志向之高远,是庸碌的文人所不可比的。

欧阳修对王安石给予了高度评价:“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欧阳修把王安石比做李白、韩愈。对欧阳修这样的评价,王安石答复:“欲传道义心虽壮,强学文章力已穷,他日若能窥孟子,终身何敢望韩公。”他根本没有把自己的诗文流传后世的想法,更仰慕的是孟子民贵君轻和经国济民的思想。

简评

王安石博览群书,文采一流,却耻于以文士自居。他力求有为,本以“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锐行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