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东方 都市 西方 武侠 架空 科幻 网游 悬疑 古代 幻想 都市 总裁 青春 唯美 文学 经典 经管 生活 婚姻 科普 纪实 亲子 其他 其他 其他 其他 其他 其他 其他
首页

1. 孔仲尼好学不厌(1 / 1)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人们都尊奉他为圣人。然而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孔子的祖先是宋国的贵族,后来,家境败落,逃奔到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到了孔子父亲叔梁纥的时候,他家只是贵族中最低一级的了。孔丘幼年丧父,生活贫寒,没有进过学堂读书,但坎坷的生活经历并没有使孔子放弃学习,相反,他求知的欲望更加强烈。

有一次,他听说鲁国大夫昭子给郯子讲解黄帝、炎帝等传说,就赶紧跑过去拜访,向郯子请教。为了学到知识,即便是千里迢迢,孔子也在所不惜,只要能获得真知。为了进一步了解古代的传统礼制,孔子从鲁国出发到东周的洛城参观考察,尽管一路风尘仆仆,但孔子一到洛城,立刻就去找负责周王室文献的大思想家老子,虚心请教有关古代礼制的各种问题,并仔细地观察了老子处理礼仪的情况。

那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虚心好学,为人正直,更难得的是他是个非常谦虚的人。在孔圉死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代的人都能学习和发扬他好学的精神,孔圉死后,授于他的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老师,孔文子为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

孔子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太庙,是国君的祖庙。孔子去太庙参加鲁国国君祭祖的典礼。他一进太庙,就向人问这问那,几乎每一件事都问到了。当时有人讥笑他:“谁说‘邹人之子,懂得礼仪?来到太庙,什么事都要问。'”(邹,当时县名,孔子出生地,在今山东曲阜县东南十里西邹集。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做过邹县的县官,所以当时有人管孔子叫“邹人之子”,意即邹县县官的儿子。)孔子听到人们对他的议论,答道:“我对于不明白的事,每事必问,这恰恰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

不论是讲学,还是从政,或是周游列国,每到一个地方,每遇到不懂的问题,每遇到各种各样的人,他都不耻下问。这使孔子的知识面不断拓宽,他不但熟悉了古典文化,还对社会现实中的各种问题了如指掌。

孔子的一生始终保持勤奋好学的精神,即便是到了晚年,他仍旧对《易》手不释卷,每天不停地翻阅,把竹简的皮绳磨断了三次。他这样描绘自己的学习情形:“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孔子好学、勤学,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终成博古通今的大学问家和教育家。经过他的弟子整理的他的言论语录《论语》,集中体现了他的儒家思想和学说,为世人留下了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的文化遗产与精神财富。

简评:

在明清以后孔子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对中国的文化教育影响达到最深,遇到学问,不是自己去求索,而是不以“问”为耻。代代相袭,独立思考的重要性被忽视,要改变思维惰性,我们还须看到孔子另一句话“学而不思则罔”。

相关小说

公共政策研究导论 科普 / 全本
公共政策研究导论
黄维民,冯振东
28万字2018-12-22
易经与人生的大智慧 科普 / 全本
易经与人生的大智慧
孙三宝
本书作者从易经的每一卦中挖掘出来若干感悟,阐述了64个实用而精妙的人生大智慧,让读者在解读易经的同时,走向人生的成功。
21万字2018-12-20
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自然灾害 科普 / 全本
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自然灾害
÷õ
本书由作者梅玫编著的《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自然灾害》。
15万字2020-07-15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德国社会民主党 科普 / 连载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德国社会民主党
曹长盛主编
23万字2019-01-04
中国农民职业技术教育研究 科普 / 连载
中国农民职业技术教育研究
朱启臻
农民职业技术教育是中国教育体系建设的重点和难点,近些年来受到学术界和实践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农民职业技术教育成为中国农业应对加入WTO挑战的重要措施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1999年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正式立项,把“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战略与模式研究”列为研究项目。本书从乡村建设运动开始,纵向考察了农民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及其经验教训,同时横向考察了近些年各地对农民职业技术教育
24万字2019-01-04
华光礁Ⅰ号沉船遗珍 科普 / 连载
华光礁Ⅰ号沉船遗珍
山西博物院,海南省博物馆编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西沙华光礁1号沉船出土的文物以及出土的过程,反映了唐宋以来中国人开拓海上丝绸之路南海海域部分的商道情况,以及反映了当时中国和海外的频繁交往以及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5万字2018-12-22